先验唯心论体系

德国古典观念论中谢林的《先验唯心论体系》的读书笔记,是极好的安眠药。

学习路径

从谢林的自身辩证法(从自我意识开始推演的知识学),走向黑格尔的概念辩证法(不定的抽象名词和确定的冠词-形容词,二者作为绝对者的确定状态的两种样态,其实对应自身的两种活动性),黑格尔的体系是理念的展开和回到自身的过程,谢林的体系是自我意识逐步上升到绝对的过程。然后走向马克思的生产性的物质辩证法。

早期谢林将唯心论视作知识学的方法,综合把握实在论和观念论,产生先验唯心论,先验唯心论代表着德意志资产阶级的理智进步主义。谢林将世界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有意识部分拥有内在智能,可以反思自我,把自身对象化;无意识部分拥有外在智能,只能被其他主体作直观。有意识和无意识间的两种运动即主体发生学(无意识→有意识)和客体发生学(有意识→无意识)。世界是有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的相互运动。绝对者能够不受时间性限制地看两运动的发生,而主体受到时间性的限制。先验哲学探索的是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运动,因而先验哲学想要解释的是意识的产生过程。先验哲学其实是一个同一化哲学,许多作为两级的概念彼此超越实现同一化,也能够让有意识体与无意识体之间形成闭环,这一闭环的每一个变化的过程都存在着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谢林认为费希特的绝对自我还不够绝对,一旦要设定非我,就无法完全地实现自我。而且自我无意识地设定非我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自我之所以为自我,就不可能是无意识的。谢林认为,哲学的最高原则是绝对本身——它是无条件的共同根据,是超越一切有限、有条件的对立状态之上的绝对无差别的绝对同一性自我是有意识的自然,自然是无意识的自我,两者区别在于有没有意识;自然与精神不仅仅是实体的两个方面,而是将无差别的绝对到有差别的自然和精神这一过程看作是“绝对”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

谢林对无差别的绝对的追求,遭到黑格尔的讥讽:“黑夜观牛,看什么都是黑的。”谢林克服了康德的主客二元论,却又陷入了同一与差别的二元论。他无法跨越在有差别的世界与无差别的绝对之间的鸿沟,他的先验哲学无法获得客观实在性,这也预告它的体系最终要陷入神秘主义。

导论

先验哲学的概念

一切知识以主客体相一致为基础,真理来自于我们对客体做出的主观表象。但是,先验哲学,关于所有知识的科学,它的对象(理智/自我,而非知识)抽掉了一切客观,只留下主观的东西。

自然哲学以自然为对象,自然是知识中所有单纯客观的东西的总体;先验哲学以理智或称自我为对象,理智是知识中所有主观的东西的总体。前者被认为是仅仅可赋予表象的东西,后者被认为是仅仅作表象的东西。但在任何知识中的两者都必然有某种彼此会合的活动——自我意识这一主体性的东西通过自身对象化的过程将本外在于我们的东西对象化,使之从自然进入理智当中。

先验哲学的本性(推论)

先验哲学认定主体性有第一性,是一切实在的唯一根据,是解释其他一切的唯一原理,那么先验知识区别于普通的知识:

1. 先验知识要超越“确信事物似乎存在于我们之外”这样一种根本成见,也即“把外在对象设想成现实的”这一自然而必然的成见,以求找出它的根源。——自我是其他一切东西实在性的源头,具有最根本的实在性。如果没有自我意识在意识世界设立客体化的点位,就不会有现实的客体涌入到意识内部;自我不仅仅是主体性的东西,还具有使实体对象化的力量,是物质本身自我涌现过程中的中介化维度。

2. 先验知识把“我在”和“我外有物”这两个命题分离开来,前者作为一切事物发生的基础,是绝对的成见,后者只得作为前者的具体体现,是主体发生学意义上的主仆关系。

3. 先验哲学的对象是知识活动,先验哲学是一种知识学,在先验知识中客体消散在主观活动中,换言之,先验考察方式通过直观活动看出被直观的东西。在先验考察方式之中,主观的东西持续不断地把自己变成自己的对象。

先验哲学的初步划分

实在论的信念与观念论的信念之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依照它们的思路,理论和实践的确实性不可兼得。但我们认识活动之中的主客同一早已预示着观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和谐,那么由此引出的先验哲学的最高任务就是:回答如何能把表象认作是以对象为准的同时又把对象认作是以表象为准的问题。若非如此,知识将失去源头,经验将失去根基。这样的先验哲学当然同时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

先验哲学认为自我意识能够在人的认识论层面同时设立主体性和客体性的位面。此时,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区别在于自我意识是有意识地产生前者(需要主动将自身对象化)而无意识地产生后者。也就是说,存在一个受限制而被迫发生的,从外部自然世界向内部意识世界的显现,且这个显现具有同一性(使得对象可以以表象为准);同时灵活的思想等等就是自我意识中不受限制的一部分。

先验哲学的官能

先验哲学的唯一官能是内在智能,而且这类哲学的思考对象和数学对象的性质类似,都是不可能成为外在直观的对象。数学和哲学的对象只存在于内部,无法在自然中找到,是由直观(intuition)构造出的东西,而先验哲学的对象是直观(构造活动)本身,一种绝对内在的活动。

如果先验哲学家的对象不是自由地创造出来的话,它们根本就不会存在。但是我们不能被强迫作出这种直观,不能强行扭曲它们。在做哲学(先验运思)的时候,我们同时是行为的直观者和被直观者,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同一性

哲学的对象,绝对的无意识、非对象性的东西,仅能通过想象力的美感活动反映(就像我现在只能发挥想象力来写下这段文字)。艺术亦源于此,区别仅在于创造力的发挥方向:艺术的创造活动中创造力是向外的,通过作品反映意识世界乃至无意识的东西;哲学的创造活动中创造力是向内的,以便在理智直观中反映无意识的东西。那么诗和哲学将成为超脱现实的两条出路。

如同自然科学把自然规律精神化为理智规律,把形式的东西附加在物质的东西,就从实在论中给出了观念论;先验哲学把理智规律物质化为自然规律,把物质的东西附加在形式的东西,就从观念论中给出了实在论。

先验观念论的原理

摘要

知识的原理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自身对象化的过程,只有在自我意识中自我同时是自己的原因和结果、同时是生产者和生产物,同时是主体和客体;自我意识具有两重性和同一性——在进行自我意识活动的同时直观自我意识活动,把自己的意识拆分成作出表象和被表象的两部分,也即把自己区分为被思维的东西和作思维的东西,但同时,在这种区分活动中又把自己认作是同一的。通过自我意识可以解释知识源头形式和内容的分裂、综合命题如何转化为同一命题。而自然同样具有自我意识的二重性,谢林把自然看作是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者的自我意识,把所有自然现象看作是绝对者的自我意识的理智直观。

原理的性质

所有的知识都只有一个起中介作用的原理,否则将产生不同真理性的真理。同时知识的实在性、现实性来源于这个原理,这是知识体系内部的一个原理。这一原理便是自我意识,是一种绝对精神。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原理仅作用在知识上,仅当以知识为对象时这个原理才是绝对的。关于自我意识存在与否的异议,都借由先验哲学的概念排除。先验哲学仅考察知识中的主体侧,这样的局限性成就了绝对性。这些异议往往是对“存在”的原理的有力反驳,却无法对“知识”的原理造成撼动。

对于认为存在就是本原的独断论,也即实在论,其将客体性视为第一性。实在论一般只能通过无限延展因果序列来说明问题,当我们不断回溯一切的根基,要么回溯的序列被打断,要么被迫设置一个同时是原因与结果、同时是客体与主体的绝对——这只能借由自我意识实现。也就是说因果链条必须以一个同时是原因和结果的东西为尽头——自然。正因如此,这个独断论可以变成自然科学,而自然由于具有生产与被生产的同一性,因而可以看作绝对者的自我意识,那么自然科学在完成自己的时候又会回到先验唯心论的原理当中。换句话说,在研究自然科学的过程中,我们察觉到自然有某种目的性、有序性,导向知识的发生学,最终变成了先验观念论。

回答什么是一般的科学形式及其起源的知识学由于其本身是科学,就会陷入“知识学的知识学”这般的无穷倒退。循环的解决在于自我意识,在这个点上,原初知识的内容与形式互为前提,相互派生。

我们既然已经把自我意识当做知识的最高原理,再去追问自我意识的根据,得到的结果只会超出知识,孕育神秘主义。如果硬是要说:自我意识可以被看作是某种独立于它的东西的变形(modification),那么此时自我意识不该被看作是一种存在,而仅仅是一种知识。

原理的演绎

对于任何东西,哪怕我们对其一无所知,从中产生知识都是可能的。知识可以归结于最高原理(自我意识),那么一般化地去把握知识是可能的。知识要么是有条件的要么是无条件的,有条件的知识需要无条件的东西作为中介,才能被我们认识到,而这个能够被无条件认识到的东西就是同一律,它仅以主观的东西为条件。同一律是明证且明确的,在A=A中,主词A的内容完全被抽掉了,只需要同它在我们内部所作出的直观一样。这个知识表达的不过是“我思考A的时候,我思考的仅仅是A”,它没有生产出其他东西,只不过是确证了自己,或者说是像“我思故我在”那样,为思维找到了锚点。

1.1节中说明了“一切知识以主客体相一致为基础”。为了解决(回避)这个问题,谢林把这种不需要主客体一致的命题叫做同一(identical)命题;相反,把主词和宾词还以某种外在于思维的、不同于思维的东西为中介的命题叫做综合(synthetic)命题我们的知识是由一系列综合命题构成的,而且只有在综合命题中才有一种实在的知识。

作为唯心论,一切实在性的来源不应该是外在于我们的东西,但综合命题并非如此。

矛盾的解决是自我意识由自我意识产生的知识同时是同一的与综合的,同一知识与综合知识互为前提相互派生。自我意识是一切实在性的唯一源头,它是绝对真实的(为什么有?为什么是唯一的?能否以相对性构建真实性?),我们知识的真理性都由自我意识作为中介,赋予原理序列以源头上的真实。在自我意识这一点上,客体及其概念、对象及其表象原本绝对是一个东西,而且不以任何东西为中介。

原理的阐释

在自我意识的过程中,思维的主体和客体是同一个东西——在进行自我意识活动的同时直观自我意识活动,把自己的意识拆分成作出表象和被表象的两部分,自我具有两重性,但同时在这种区分活动中又把自己认作是同一的

通过任何活动都会给我们产生某种东西,任何思维都是一种行动,通过思维活动我们获得概念。那么,自我意识的思维活动给我们带来自我的概念,自我的概念即是自身对象化的概念。并且除了这一活动之外,自我什么都不是。在进行自我意识活动之前,处于想象界的婴儿,当然是不具有自我的(然后经历镜像阶段获得自我)。

我们要区分单纯的经验意识作为活动的自我意识在经验意识中,自我是一切外部活动的承受者,是同一地作出表象的东西。这是从外到内地规定或意识到自我,间接地意识到自我。而真正的自我意识,是把自我对象化,直接地意识到自我。使用经验意识的时候,已经规定了某个宾词,由它感受到了自我;但在真正的自我意识当中,没有规定宾词,自我有无限可能多的对象。

自我是完全非客观的,不能被认为是事物的,只能作为自我意识的对象,自我只有自我意识这个宾词。不是自我的东西,本就是客体,那就不会是它们自己的客体^1,而是它们之外的直观者的客体。物质没有自我,没有内在的东西能够直观它们自己,只能在异己的直观中被把握。

既然自我不具有客体性,那我们要怎样搞清楚有多少关于自我的知识是可能的呢?如果自我意识要成为知识的对象,必须借由理智直观;理智直观是完全自由的,它的对象的产生依赖于这种认识活动本身,创造者和被创造者是同一个东西。理智直观是一切先验思维的官能自我是基于认识自己而存在的对象,是一个永恒的理智直观。

自我作为一种理智直观,是不能被证明只能被需求而存在的,是不证自明的;对于自我,人们只能描述使得自我产生出来的活动——理智直观。先验哲学通过将自我意识设立为第一原理,将自己研究的对象创造出来,把其他一切经验主义排除掉。我们能只能在自我内部体验自我为何物,只有在自我内部才有自我的存在与自我的产生的原始同一。

自我意识能够把自我对象化,而自我的概念和自我本身是同一个东西,那么就是自我把自我产生了出来。自然同样具有这样基本的二重性,自然既是生产的过程又是生产的结果,自然秩序的运行就让自然涌现出来。物理定律具有生产性,它的运行可以把自然生产出来;自然本身也具有生产性,物理定律是被自然生产出来的。我们只得把自然看作是不受限的绝对的自我意识,把自然现象看作是绝对者的理智直观

原理的概述

知识学仅从绝对主观、无条件的自我意识出发,通过自我意识把客体性的东西对象化。自我意识的原初分裂与原初同一将产生时序上的混乱,而时间性正是来自这一紊乱。一切客观的东西都是从自我本身的这种原始二重性中展现给自我的,二重性中的原始同一性(把主客体视为同一)让所有综合知识变得可能。

自我意识在每个人之内是相同的,都具有让认识论场域敞开(使外部世界得以对象化)的能力^2。我们讨论的是一种纯粹的自我意识,而非个别的自身或者经验性的自我。纯粹意识与经验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存在限制,若经验意识从限制(如时间性、空间性、意识形态)中解放出来就成为了纯粹意识。纯粹的自我意识处于时间之外,通过这一行动所有的时间才被构造出来,例如没有自我意识的儿童是没有时间性的体验的;经验意识是在时间性的限制中被产生出来的。

自我既不是自在之物也不是现象,更不是一个东西;但自我不是东西不代表它是虚无,因为这个二分是对“某物”作出的,自我不属于“某物”,反倒是自我意识产生了物自体和表象的二分,产生了所谓的客体性,产生出“某物”的概念。作为更比事物的概念高级的概念,自我的概念是行动的概念、活动的概念;事物本身应理解为仅仅是一种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限制的活动的变形。

辩证唯物论认为限制和运动是紧密联系的,运动的自我限制是更原初的运动,物质就是这种更原初的运动。物质的运动性和限制性不由更高的东西派生而来,物质原初上就是具有这二重性、矛盾性的东西。那么先验哲学就把这种物质设立自己运动样态、客体化模式的这种东西称为自我。

先验哲学的开端和结尾都必然是自由,这是一种绝对的、无法加以证明的、本征的一种自由。任何批判自由存在的东西都是由自由产生出来的,存在只是被加以限制的自由。对于把存在当成首要与至高的体系,原始存在必然符号化产生阴影,这种阴影般的副本是不可计数的存在(类似物自体与表象的关系),而知识就由这种阴影产生的。对于一些庸俗的实在论者,自由就成了一种欺骗,因为实在论的原理是未知的,而这种原理的运动明显就是自由的表现。

先验唯心论的一般演绎

摘要

在自我意识这一活动之内,存在两种对立的活动,一种活动是被限制的,因此限制是不依赖于这种活动的,另外一种活动是作限制的,因此是不可限制的。除了这两种现实性的活动和观念性的活动之外,自我意识再无其他活动。

自我意识内部现实性的活动和观念性的活动的对立统一同样可以推广到实在论和观念论、实践哲学和理论哲学。同时考虑观念活动和现实活动,认为限制设立于自我和自然,就得到了先验观念论。

如果说“我在”这个命题是一切哲学的原理,那我们只承认两种东西的实在性,一是自我,二是由自我派生出来的其他东西。“存在”(exist)这个概念也可看作“外显”,对象是除自我以外的东西,我们不去理解它们的物自体,仅是考虑它们离开了自己的存在而进入到我的意识世界当中。

谢林眼中的世界,是仅仅存在于表象中的,是从纯粹的自我意识中不受任何外在影响就发展出来的,是我们固有的自由活动的内在受限制状态

需要改变的思维模式是,不是一个东西本身具有什么属性,而是我的自我意识活动受到了这样的限制后去直观它。自我意识其实是这种自由的自我确证而非自我塑造,是自由和必然性(表象能够绝对地同完全独立于它们而存在的对象一致)的统一的实现环节,这是不服从于任何经验性东西的活动,也就是先验的。自我意识是一种不受限的自由、纯粹主体性,由此才能产生受限的自由,也就是所有的存在。

在一个存在的、具有同一性的主体当中,受限的自由活动与绝对的自由活动是同时存在的。自我若不同时是不受限制的活动,本来就无论任何都不能依靠自己的概念而成为受限制的活动,反之亦然。

如果自我不是凭空产生的,那么在自我成为自己的对象之前,它应该对象的对立物——不受限定的活动。产生自我意识的条件就是这个无限的活动可以被限制。自我原初是无限的生产活动,在限定自己的时候,需要设定某种与自我相对立的东西(非我),这个对立物是仅仅由自我设定活动产生的。自我设定的行动同时是同一的和综合的。

把自我加以限定的这个非我,却成为了不受限定的。但自我本身只有把自己直观为这样的自我,才能加以限定。

自我在受到限定时,同时也应该是不受限定的。自我把自身设定为受到限定的,产生了限定活动本身,自我把自身作为绝对的活动扬弃了,但实际上获得了同时是受限和不受限的自我。

【自我意识产生的根据】仅仅就自我是受限定的而言,自我本身才能是不受限定的;仅仅就自我是不受限定的而言,自我本身才能是受到限定的。(the self qua self can be unlimited only insofar as it is limited, and it is limited as a self only insofar as it is unlimited.)自我会被自己的无限性所限制,自我的无限性需要以超越限制性的边界。

仅仅就自我是受限定的而言,自我本身才能是不受限定的(The self is unlimited as a self only in that it is limited):自我是无限地为自我直观而存在的,但自我在直观自己的时候,就成为有限的了。再但是,在这个有限性当中,自我要把自我直观成无限的生成,这样才能构成了“有限-无限”的逻辑闭环。

对于一个无限的“生产producing”活动,需要设定边界或是阻力使得产物是“生成becoming”,或者说产物其实就是边界本身;否则将导致生产以无限速度进行,此时产物将变成“存在being”。但自我是无限的生成,“生成”需要加以限制,“无限”需要扬弃限制。矛盾的解决是构想一个向无限扩展的有限制状态。限制在任何位置都可以被取消,但不是绝对地被取消,而是以一种推移到无限的形式被取消的。

相反,当无限者呈现出有限制状态的时候,就可以赋予它们自我属性、同时是自我,把它们看作自为的无限者。

自我只有是不受限定的,才能是受到限定的(The self is limited only through the fact that it is unlimited):为了限定自我,需要设定边界,而且这种界限是处于任意地点的。对于一个为自我本身而存在的边界,因为自我作为一种无限的生成,它的产物力求超越限制,那么自我需要以一种无限扩张的姿态抵达这个界定自我与无限的边界。自我所受到的限制就是它必须不断地超出自己的限制,自我的无限扩张就是自我受到限定的条件。

综合来看:在自我当中,受限制和无限制互相作为对方的条件。

自我为了超出限制,要对限制进行斗争,那么这个限制应该是独立于这种活动而存在的,从而具有了现实性。自我的限制能够具有现实性,仅当自我要在这个限制上以一种原初的、无限的扩张(所谓斗争)超越它。原初的无限活动让限制具有现实性,而这个限制还具有观念性。因为自我是将自身对象化、自己限定自己,所以限制应该是依赖于自我的,是具有观念性的。

自我为了成为被限制的,这个限制就必须独立于自我的活动;自我为了仅仅为自己所限制,这个限制必须依赖于自我。矛盾的解决要在自我意识之内找到一个对立的活动:这种对立是现实性和观念性的对立,其中现实性的活动是一种不断扩张的,突破限制趋向无限的活动,自我设立的界限对这个活动来说是真实的;相反,观念性的活动就是自我在其内部设立界限的活动,提供对客观活动加以限制和认识到这种被限定状态的依据,界限对于这个活动来说是观念性的。除了这两种活动之外,自我意识再无其他活动。

观念性的活动是对现实性活动的直观,把自我直观成一个受限的自我,在这个活动中直观和限定是同一的;现实性的活动之中,受限制和被直观为受限制是同一个活动。现实的活动必定是受到限定的,因而也必定是被直观的,反之亦然。这些在自我的根本性质中可以得到解释。

观念性与现实性的这两种活动互相以对方为前提:现实性的活动在原初上是趋于无穷的,但为了维持自我意识,要受到观念性活动的限制;观念性的活动如果失去了现实性的活动这一加以直观与限制的对象,也就什么都不是。

从两种活动为了自我意识互相存在的关系中,可以推导出自我的全部机制。

观念论实在论的彼此设立就如同这里观念性的活动和现实性的活动的彼此设立。如果仅考虑观念的活动,就会断言限制纯粹是由自我设定的,得到观念论;如果仅考虑现实的活动,就会断言限制纯粹是由自然设定的,得到实在论。同时考虑观念活动和现实活动,得到先验观念论。

理论哲学解释限制的观念性(说明本来仅仅存在于自由行动当中的限制能够作用到知识上,产生知识的限制),是观念论;实践哲学解释限制的现实性(说明仅仅是主观的受限状态能够成为客观的),是实在论。先验哲学是二者的结合。

以先验观念论为原则的理论哲学体系

摘要

自我意识是唯一的绝对活动,理论哲学要做的就是推演这一绝对活动。对于自我意识的分解,将产生许多绝对综合的中介环节。现实与观念的东西,可以通过自我意识互相转换,具有彻底的同一性。被设定为客体的东西,在不断的追问下,我们对于此物的意识最终会包含于自我意识之中。

自我意识活动内所包含的绝对综合的演绎

推演的出发点是“限制必须同时是观念的和现实的”,这个限制又需要由自我意识这一同样同时具有观念性和现实性的活动来确定、产生。自我意识的观念性体现在,它在本源上只是为自己存在的,其现实性体现在我们是将自我作为现实性的东西来直观的。

自我意识是唯一自在的东西,离开了自我意识,自我将失去主体性,成为单纯的客体。反过来说,自我的主观性是通过自我意识附加上去的。在意识内受到限制的自我,是一个具有单纯客观性的自我,有一种向外延展的张力。而那个作限制的自我意识活动有一种直观自己、向内回归于自我的张力。作限制的活动,正因如此不能成为对象,具有纯粹的主体性。二者的对抗、分离,只能用自我意识的必然性来解释。

达到意识和受到限制是同一回事,那么作限制的活动处于一切意识之外。由于我只能看到自己的被限制状态,而非设立限制的那个活动,那么有限制活动必须显得不依赖于我。

(把自我二分为只有主体性的作限制的和只有客体性的被限制的自我,但这二者都不是自我。)

自我不是作限制和被限制这两个活动中的任何一个,而是由这两个活动所组成的另外一个活动产生的——**自我意识本身(the self of self-consciousness itself)**。自我就其本身是一个复合的活动,自我意识就其本身是一个综合的活动。

这第三个活动,让自我得以保存、维持了前两者的斗争,就是自我内部的一种持续不断的矛盾,努力保存或思考的矛盾。这种矛盾同样是出于一种必然性,这种矛盾在自我的本性里是无法扬弃的,但也不能自在自为地维持下去(需要必然性提供的同一性)。

自我内对立方向的斗争是原初就有的,经过摆动于对立方向之间的一种活动的中介,自我对于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同一性显现出来(这是我们原以为最高的)。这个中介性的、综合性的活动就是自我意识活动内所包含的绝对综合。

作限制和被限制这两种活动的斗争是无限的,而且是一种绝对综合的无限的行动序列,自我是对这一无限的斗争的行动序列的统一。如果自我中没有对立,那么它里面一般地就不会有运动、不会有创造、不会有创造物。反过来,一切对于自我一般地确立起来的东西,通过这一综合,都被确立起来了。

自我中含有的主客体的对立,是一种互相扬弃却又互相依存的对立。无法消除对方,那么主体和客体将达到一种综合(结合起来)。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微信分享二维码
  • Copyrights © 2022-2025 Feirui Ye

请我喝杯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