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24首前奏曲 简析 | chopin preludes op.28 analysis

《西方音乐通史》期末做的ppt,参考资料和自己想法的文字版放下面了。

From 《肖邦传》,贝尔纳·加沃蒂:

【静夜;肖邦在斯图加特,第24首前奏曲的背景】:

他的预感没有骗他。1831年9月15日,他从报上得知,陆军元帅帕斯凯维奇统领下的俄国军队兵临华沙城下。第二天他们就对华沙发起攻势。守军的防线穿过沃拉城关——十个月之前,肖邦正是从那里走过离开华沙的。守军在波瓦斯基墓园的围墙边上尽力作战,就是那个埋葬艾米莉亚的墓地。索文斯基将军带领将士自卫,他进行了顽强抵抗,直到被包围,死于敌人刺刀之下。其他地方,民兵们参加了无望的抵抗,不止一个平民死于战火。9月8日,华沙投降。这是一次完全的耻辱,丢掉了一切独立前景,永无复仇的希望,这个希望曾滋养了整整一代人。终身流放和没收财产将全面施行,从而导致大规模的迁移。波兰再一次陷人了深渊。

(肖邦的日记):
斯图加特,1831年9月8日以后

我写下了上述几页,当时并不知道敌人已经进入家园。(抹去一行)

城关街道被毁掉了,烧掉了。杨诺!维路斯可能已经死于战壕。我看到马塞尔被抓了。索文斯基这个勇敢的人,落在这些混蛋手里。哦,上帝,你存在吗?是的,你存在,你不为我们复仇!难道俄罗斯人的罪恶还不够吗?或者你自己也是俄罗斯人?

我可怜的父来,我勇敢的父亲,他有可能挨饿了?可能他连给我母亲买面包的钱都没有!我的姐妹可能成了无法无天的俄罗斯丘八的牺牲品?帕斯凯维奇这条莫吉廖夫狗,占据了欧洲最大君主的府邸!俄罗斯人成了世界的主人!(抹去两字)哦,我的父亲,这就是你老年的消遣!母亲,温柔痛苦的母亲,你比你女儿活得更久,眼看着俄罗斯人践踏她的尸骨。(抹去一字)啊!波夫纳斯基,他们对你的坟墓表示尊重了吗?它被践踏了,用其他成千的尸体将它覆盖了。他们点燃了城市。啊!为什么不给我机会至少去杀一个俄罗斯人!哦,提图斯,提图斯!

康斯坦斯在哪里?她可能在俄罗斯人手里!一个俄罗斯人压她,掐她,谋害她,把她杀死啦!啊,我的爱人,我在这里孤独一人——来我身边吧,让我为你抹去眼泪,让我平息眼下的痛苦,对你唤起往事——那些还没有俄罗斯人的日子!

可能我已经不再有母亲?可能让一个俄罗斯人杀死了,谋害了?我的受了惊吓的姐妹反抗着——不!我的绝望的父亲不知成什么样了,没有一个人可以将我母亲扶起来,而我——在这里动弹不了,两手空空,这里,我只能不时地叹息,我将绝望发泄到钢琴上!到底有什么用,上帝,我的上帝,请撼动大地,愿它吞噬这个世纪的人们,愿它用最残忍的酷刑去折磨法国人,他们竟然不来伸手救援我们!

很可能是在斯图加特,肖邦的第二和第二十四前奏曲酝酿成型,并创作了被称为“革命练习曲”的《C小调练习曲》(作品第10号之十二);他润饰完成了《b小调谐谑曲》(作品第20号)。这是两部火山喷发的宏制巨作,这两次爆发与《斯图加特日记》的语调奇迹般地吻合。这次灾难性的发作在肖邦心灵上留下了无可弥合的创口。表面上看来是抹平了,却再也没有完全愈合。那一刻,予人假象的帷幕被撕裂,这道帷幕后面是他的青春年华,在波兰的肖邦和巴黎的肖邦之间,确实存在一个因离乡而无所依附的深渊。斯图加特的悲剧,它尤是一种昭示!他永远不会从中康复。

【《雨滴》,第15首前奏曲的背景】

“可怜的大艺术家是一个让人厌倦的病人。他完全丧失了信心。虽然在忍受病痛方面他相当有勇气,却不能战胜他的想象所带来的优虑。内庭在他眼里充满了恐怖和幽灵,即使他身体好的时候亦是如此。他不肯说我得去猜。晚上十点多钟,我和孩子们夜间出去探险回到废墟的时候,发现他脸色煞白坐在钢琴前,眼神惊恐万分,头发像竖在头上那样。”①肖邦已被某种悠远的、梦幻的翅膀带到“别处”,他愣了半天才认出是来近之人用奇特的声音喊道:“啊!我还真当你们都死了②!”换了我们今天的一个大夫,会诊断出这是一种良性的类精神分裂型体质,即把和现实世界的接触抽象化。“我在奇幻的空间里行走”,肖邦这样写道,他并不知道自己给艺术创作这个现象作出了最准确的定义,即逃避到一个封闭的空间中,跟我们生活其中的具体世界没有任何关联③。

① 引自乔治•桑所著《我生活的故事》。
② 从这个可能是准确的叙述中,产生了降D大调前奏曲,作品第十五号,被称作《雨滴》的传奇故事。根据桑的说法“肖邦看到自己淹死在一个湖中;沉重冰冷的雨滴有节奏地落在他的胸前:当我让他听这些有节奏地落在屋顶上的雨滴的声音,他拒绝承认听到它们。他甚至对我用带模仿的词语来解释表示愤怒,他用尽全力来反对(而在这点上他有道理)幼稚地用耳朵去听这种模仿。他的天才中充满了自然神秘的和声,他以音乐思维中相应的绝妙表述来体现,而不是对外部声音缺乏独创的重复。他那天晚上谱写的音乐的确充满了滴落在夏尔特尔屋顶上的雨滴,但它们在他的想象和他的歌唱中被代之以自天而降的落在他心田里的眼泪。”再沒有人能比这位舞文弄墨的女人更准确地定义肖邦,这个音乐家,仅仅是个音乐家的肖邦。在她眼里,音乐这门世界上最抽象的艺术——必然会含有语言能表述的相应文字和图像。
③ 从病理学的观点来看,肖邦是精神分裂症患者,还是类精神分裂症体质,或者只是神经衰弱患者?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征兆是跟外部世界切断联系,病人只生活在一个内部世界里。而类精神分裂症体质的人具有能将自己从环境中隔绝的能力。神经衰弱患者则表现为精神的游移不定,具有直觉的和非理性的判断倾向。
以肖邦病态的性格为例,这里是肖邦的一个学生,施情莱舍夫人的证词,她的闺名是弗里德里克•穆勒,肖邦曾将《协奏曲快板》题献给她:“我经常听到他以绝妙的方式弹前奏曲。有一次,他沉浸在自己的演奏中,完全脱离开这个世界。这时他的仆人轻轻进来,将一封信搁在谱架上。肖邦停住了,发出一声喊叫,头发都竖起来了,如果没有亲见,我绝不会相信此事。但这只持续了一小会儿。”

桑接着写道:“然后他努力想要笑一笑,并给我们弹奏了他刚刚谱写的美妙的东西,或者更确切地说,那些可怕的或者撕心裂肺的念头,在一个时辰的孤独、忧伤和恐惧中把他擒获,他浑然无知觉。正是此时他写下了这些最美的短章音乐,他谦虚地称之为前奏曲④。这些杰作中,好几首来自忧郁的挽歌纠缠之下,在幻觉中见到亡故的修士的灵感。其他几首却是忧郁和温馨的:那是在阳光灿烂和身体健康的时候,伴随着孩子们窗下的笑声,隐约可闻的吉他声,湿润树荫下的鸟语,看到柔弱的玫瑰在雪中盛开时创作的。还有几首来自阴沉的悲哀,在迷醉你耳朵的时候,搅碎你的心。”

④ 我们前文中已经提到,肖邦在马略卡只是复核了,而没有谱写《前奏曲》。

【附录,作品分析】:

肖邦离开巴黎前往巴里阿利群岛的时候,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已经完成了好几首,其余大部分均有草稿。他向他的朋友兼关系最好的钢琴制造商卡米尔•普雷耶尔出示了已经完成的前奏曲,并透露说,根据半音音阶的十二个大调和十二个小调,他想把前奏曲的数目作成二十四首。普雷耶尔为此而激动,承诺为整套曲子支付两千法郎,并给了肖邦五百法郎作为预定金。肖邦对古特曼透露:“我把我的前奏曲卖给了普雷耶尔,因为他喜欢它们。”

一到马略卡,肖邦就投入了工作。11月15日,他写信给尤利安·封塔纳:“你不久后就会收到前奏曲。”随后他病倒了,到了12月3日,他明确写道:“我没法寄手稿给你,因它们还没有完稿。”同月14号,他希望“很快就能寄出谱子”。1839年1月12日,“我把前奏曲寄给你,和沃尔夫一起把它们誊写一遍,我想不会有错。你给普罗布斯特(出版商)一份抄本,把手稿给普雷耶尔……我希望把前奏曲题献给普雷耶尔,第二叙事曲题献给舒曼。如果普雷耶尔不愿意放弃叙事曲的题词,你就把前奏曲题献给舒曼。题词如有变更,请告诉普罗布斯特。”最后,叙事曲题献给了舒曼,前奏曲的法国版由普雷耶尔出版,德国版由凯斯勒出版,英国版经维塞尔刊行。这些前奏曲于1839年9月间问世。

我们已经提到过桑对这些前奏曲的看法【在前面的“雨滴”部分】。这里是李斯特的见解:“这部作品完全是独特的。它们并不像其标题所让人联想的那样,用来引导其他曲于而先行演奏,这些是充满诗意的前奏曲,与一个现代诗人(拉马丁)的诗作相仿,让灵魂在金色的梦幻中摇曳,并将它提升到理想的国度。它们由于自身的多样性而令人赞不绝口,其成果和技巧具有在经过了深入探讨之后才能欣赞。一切都是一气呵成,奔放,出人意外。它们具有自由的和伟大的形态,是天才作品的标志。”舒曼也注意到了前奏曲的出版;“我应当指出它们是非常令人注目的。我承认本来期待的是某种别的东西,像他的练习曲那样引人入胜的风格。这部作品却几乎是相反,这些是速写,开蒙,或者如果愿意的话,是废墟,是死缠在一起的老鹰的羽毛。但在每支曲于里,我们能找到他优雅的,嵌以珍珠的谱曲手法。这是弗里德里克·肖邦,我们甚至能在那些激昂的顿挫和呼吸中认出他来。他是我们当代最大胆和最令人自豪的诗意的灵魂,谱子里当然也有狂熟的和细腻到病态的乐句。让我们每个人都以中找寻适合于自己并魅惑自己的东西吧:惟有没教养的粗俗之人会一无所获。”

最后,纪德在关于肖邦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明智地写道:“这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者,比任何别的人都更痴迷于古典的纯洁,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富反德意志精神的。巴雷斯把他当作一个洛林音乐家……他是天生的即兴作曲家,肖邦听凭音符引领……舒曼是一个诗人,肖邦是一个可以跟波德莱尔相比的艺术家……那些演技天才们手下的肖邦太耀眼,太追求速度,太确定——那些女郎们手下的肖邦则太多愁善感。”事实上,多数天才演奏家都把肖邦弹得太快,这从作曲家本人发表的意见上都能得出结论。纪德扯远的地方,正是他以自己作为业余钢琴家辛苦劳作的个人经历作为依据。我有幸聆听过他弹奏钢琴,其音响效果味同嚼蜡,手指没有任何说服力,是最没有天赋的钢琴家,即使他每天练琴时间有时长达三个小时。当纪德希望将瓦菜里(Valery)的诗句:“还有更温柔的艺术/比这缓慢?”作为《前奏曲》题词的时候,他混淆了肖邦的意愿和他自己作为钢琴家的局限。
当他写下“这首曲子不是很难”时,简直可笑之极。他写下“受不了肖邦分句及其旋律断句的习惯”时,并不知道正在泄露自己那种像老派新教牧师般机械僵硬的演奏方法。更有甚者,“人们弹巴赫能和我弹得一样好,甚至更好(可能!)。可论及肖邦,则是另一码事,因为想弹好他,必须先是一个艺术家(可先得是一个钢琴家!)。”作为结论,他认为“除了几首例外,科尔托演奏的前奏曲令人沮丧”。然而,举世公认,科尔托是最富天才灵感的《前奏曲》的诠释者。青蛙以为自己和牛一样庞大,这寓言真是不朽!

我们既然在这里提到科尔托,那就要提及这位伟大钢琴家给肖邦的《前奏曲》所起的副题,我们非常有保留地加以引用,认为这纯属他个人的想象。科尔托比任何人都更了解,肖邦厌恶“文学”。因此他丝毫无意让人以为这些绝妙作品的作者曾被如此精确的诗意的线索引导,他实在只是把自己作为诠释者的体会提交给公众:
1.“热切等待所爱的女子”
2.“痛苦地默祷;远处,荒凉的大海……”
3.“小溪之歌”
4.“在墓前”
5.“充满歌声之树”
6.“思乡”
7.“甜蜜的回忆在漂浮,如同记忆中的一种芳香”
8.“风雪交加翻卷咆哮;可我心中的风暴更为猛烈”
9.“先知的声音”
10.“急速经过音群减弱”
11.“渴望年轻女郎”
12.“夜行的马队”
13.“在异国的土地上,一个星夜,思念远方的爱人”
14.“波涛汹涌的大海”
15.“可死亡在那里,在阴影中……”
16.“奔向深渊”
17.“她对我说:我爱你…”
18.“诅咒”
19.“翅膀,翅膀,请载我逃向你,噢,我的爱人”
20.“葬礼”
21.“孤独地回到吐露爱情之地”
22.“反抗”
23.“水泉女神在嬉戏”
24.“血、肉欲和死亡”

最后我们应提及,在编号为作品第28号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之上,还要加上两首风格一致的曲子:一首《升c小调前奏曲》(作品第45号),作于1841年;另一首《降A大调前奏曲》(无作品号),于1843年题献给他的“朋友沃尔夫”。因此,我们会简单扼要地分析二十六首前奏曲,而不是二十四首。
1. C大调:急板。——急不可耐的热情,激情的震颤,它们通过作品的上升曲线和急切的切分音来表达,应当诠释得既不干涩也不粘滞。
2. a小调:慢。——-沮丧、苦涩,伴随着一种遥远的丧钟节奏。被肖邦是很多同代人称作“不协和”甚至“不可演奏”。这首前奏曲实际上忽略了传统的和声学原理,只注重他想要制造的心理效果。它不断地在大调和小调间徘徊。
3. G大调:活泼的。——左手线条流畅,炫技不露痕迹,右手铺展如歌的旋律,脆弱,灵动,轻快和敏感。彼此时有冲突的特性不易把握。
4. e小调:广板。——如泣如诉的,飘忽跳跃的,几乎绝望的旋律在一系列平稳的和弦中展开,以半音音阶的方式下行,“从音符到音符,将和声逐渐瓦解”。一切均返回自身,又消逝于虚空。
5. D大调:十分快的。——在这里,肖邦为自己提出了技术难题:在一种快速运动中不但手指张得很开,还要连奏,手指并不舒服,但仍要保持触键均衡。所要表达的感情是微风拂煦或者水波轻语。
6. b小调:特别慢。——第四和第六前奏曲,曾在肖邦葬礼上被演奏。后面这首是一曲哀歌,却不带一丝夸张,自左手到右手,落在规律的阵阵鼓声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那首“雨滴”前奏曲吗?第八和第十五前奏曲也可以冠之以此称号,肖邦对此话题并未给予半点提示。
7. A大调:小行板。——一首即兴马祖卡,总共16小节,像来自梦中。唯一的难度在于选择一种适合于这种春天遐想的音质。
8. 升f小调:特急板。——李斯特在其中看到著名的“雨滴”,而肖邦在此向演奏者提出四个难题;对一首节奏性很强的歌调的清晰陈述,右手大拇指连奏;在拇指远离音的符间急速眺跃,在重叠的八度和中间的装饰音之间的旋律意象的演奏;左手强有力的断奏。戏剧性、暴风雨的意象明显。
9. E大调:广板。——“青铜之声,具有预言性,并庄严”,科尔托如是说,言之有理。这首旨在练习音质的前奏曲,音质上应重现长号的音色,不滞重。
10. 升c小调:十分快。——右手像下坠的火箭,落到一个终止式上,而左手以分解和弦支持这种缤纷下落。
11. B大调:活泼的。——一幅淡出而柔和的速写,实际演奏难度比乍看上去要大,右手复调不应削弱旋律的表达。一切在这里均是优雅、轻盈和纯净。
12. 升g小调:急板。——一首练习曲,建立在旋律的反复音上,右手以复调方式伴奏,而左手似被马队驱使,急速地行进。解决这段激烈的乐曲提出的技术问题,比着力揭示它全部的性格或许更容易些。
13. 升F大调:慢。——一首夜曲,温柔地怀旧。在“愤怒的肖邦”之后,是“梦幻的肖邦”。一个升C大调变调,突然使这首忧郁地行进在雾中的曲子变得澄澈。
14. 降e小调:快板。——可以看作是《葬礼进行曲》终曲的草稿,或者投射,在马略卡完成的速写。整曲的谱写法是无调性的,具有悲剧的特性。
15. 降D大调:绵延地。—这首曲子最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雨滴》。这首美妙的夜曲般的曲子在中间部分以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升c小调充分展开,结果由于鲜明的对照,使得返回到降D大调的色彩更激动人心。
16. 降b小调:急板,以力度和速度表现火热。——一切均由左手急速的律动所确定。右手弹出快速经过音群,勾勒出令人不安的马蹄声,让人想起《浮士德的沉沦》中奔波于途的“黑马”。否定一切图像的人在这首前奏曲中看到了一个充满男性气概的肖邦:事实上,确凿无疑……
17. 降A大调:小快板。——是一首无词歌吗?这就把肖邦与门德尔松等量齐观了,他对后者的可爱性格给予高度评价,却毫不赏识他的音乐。可以说,这里是一曲炙热的爱情之歌,有说服力,充满幸福。此处的难点在怎样支搾这些倾诉,既不能夸大,也不能使之黯然失色。科尔托给出了令人陶醉的一个版本,无可匹敌。
18. f小调:十分激动的快板。——一种音乐的呐喊。一首激烈的宣叙调,挑战的象征,近似在斯图加特时陷人的疯狂境地。
19. 降E大调:快而活跃地。——一只在光明中飞翔的鸟。它在空中轻松自如地振动双翅,因而在解决隐藏在这支飞翔般的曲子中的难点时,演奏者要显得游刃有余。
20. c小调:广板。——一人群远去,满怀对铭心往事的甜蜜回忆。为了表示出矜持稳重,也就是肖邦所要求的庄严,我们要尽量小心,避免用琶音来演奏和弦,并且就像那些钢琴教授们所提倡的那样,下键要尽量深。
21. 降B大调:如歌的。——一曲美妙的歌弥散在错综复杂的八分音符中,用以表现灵巧的连指。能感受到的只有音乐。
22. g小调:特急板。——又是一个狂野的乐章,这里双手交替营造出一种暴风雨般的气氛,使这首如此简短的篇章拥有了一种梅里咏(Charles Meryon,1821—1868)风格的蚀刻画意味。
23. F大调:中庸的。——我们又见到《降E大调前奏曲》中那种婉转恍惚、轻柔快乐的调子。双手的独立和掠键技巧,左手跳弹,右手却依然优雅地行进。
24. d小调:热情的快板。——这首前奏曲被认与a小调第二前奏曲相同,是在斯图加特期间谱写的。其激烈程度,无疑表达了流亡者不安的惊惧,由于远离而无力抗争。正是在这样的音乐中,演奏者应当忘记——但不是忽略——钢琴,而只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所表达的失控的狂怒之上。
25. 升c小调(作品第45号)。——作者声称,这是“很富转调色彩的”梦幻曲。事实上,肖邦在这里以一种奇特的调性上的不稳定,在从大调到小调转换的过程中,给音乐爱好者启示了“未来的音乐”的冥想。
26. 降A大调。——对这首1918年发表于日内瓦的短篇,圣桑说:“这首前奏曲美,却没有多少价值。它也能出自另一个有才华的作曲家之手,因为从中看不到天才。“我们跟圣桑不争。

我的一些想法:

【No.1】

对四声部织体的分解,两伴奏两旋律。(参考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854465289/,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440641918,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8774903?p=15)

之后引入更不规则的五连音,表现更强烈的冲动

曲式分析的第一行是乐段,第二行是乐句,第三行是乐句所占的小节数,第四行是调性与终止式,“<”代表半终止,“>”代表全终止。

一个乐段A(一部曲式),两个材料相同的乐句a。第一句前四个小节旋律二度上升,后四个小节下降,属七和弦半终止进入第二句。第二句K46、属七、主和弦全终止。尾声(coda)主持续,缓和情绪。

【No.4】

打破传统的功能性和声,使用半音化的和声下行。跟第一首是一样的曲式。右手旋律在弱起后到达高音B,最开始3小节还能维持在原地,之后便悲剧且无助地开始坠落,持续到第8小节。第9小节是第一次反抗,还是落在了比之前#G低半音的上F,失败。短暂下落后在第13小节再一次反抗,回到了最开始的B音,第一句结束。第二句的16到18小节有更加激动地抗争,体现在stretto加速与f的强奏。但是在18小节的三连音下回归了下落的命运。

【No.6】纯主观想法,只是提供理解音乐的一个抓手/维度:

左手旋律,右手伴奏。伴奏同音反复,有点像水波荡漾开,也像回荡的钟声,衬托着时间的流逝。旋律16分音符的快速上行,仿佛跌落谷底的人在对着上苍诘问,得到的答复是一串缓慢的下行,仿佛在劝他放弃。另一种想法是,上行代表痛苦中的振作,振作起来想要寻找什么或是改变什么,但很快就被无形的力量压倒,发出呻吟。

在这样“奋起-屈服”三次之后,第7小节出现了转机,右手有且只有一次地奏出了新主题(黄色荧光笔与下一小节前两拍)。左手领会到某种希望,附和了主题最后的两个音符(粉色荧光笔,音是相同的,差了两个八度),又一次开始奋起。

【No.15】

曲式分析参考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956962666/。复三部曲式,主调是bD大调,首部(图中[A])为再现单三部曲式,中部转到同音小调(#c小调),最后是首部的缩减再现加上尾声。

最显著的特征、也是它被人们熟知为“雨滴”的原因就是全曲持续不断的bA(中部变成同音#G),见下两图的黄色荧光笔。

主部是宁静的,朦胧的夜曲风格。a句尾巴有7连音或10连音装饰,b句有16分音符的倚音,俏皮又不失端庄。

到了中部,死亡的阴影就在左手的cdc三句里积聚,到e句的强奏如同暴雨敲击窗棂般强硬地攥着无力的病人的灵魂,巨大的痛苦与悲怆在这里显露。乐段D有点对话或问答的感觉,f问g答、f再问h更直接、赤裸地回答,但具体到内容又很隐晦、难以言表。

之后就是乐段A的回归,有股重回避风港的安心感。第二个a句里的强奏,Gerg的观点是出于痛苦的呻吟,我的想法是某种穿破愁云的直抵灵魂的神圣启示/引领。然后到coda平复心情,停在稳定的主和弦上。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

微信分享二维码
  • Copyrights © 2022-2025 Feirui Ye

请我喝杯咖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