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文:[转寄][转贴][删除][修改][回复][作者:xqyang][人气:8046]
发信人: xqyang (好像有些变态了), 信区: OutDoor
标 题: 关于K2(乔戈里峰)zz
发信站: 瀚海星云 (2004年06月01日10:28:13 星期二), 站内信件
乔戈里峰
-钟林-
一、世界登山家们瞩目的第二个登山中心
“乔戈里”,塔吉克语,意为“高大雄伟”。
乔戈里峰海拔86ll米,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国外又称
K2峰。
乔戈里峰位于东经76.5°,北纬35.9°,座落在喀喇昆仑山的中段。属中国的一
侧,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内。喀喇昆仑山脉绵延数干公里,呈西北一东南走向
,一般海拔在6000米以上。
山脉上高峰密集,包括乔戈里峰在内,这里紧密相连地排列着4座8000米以上的世界
级著名高峰:乔戈里峰东侧为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依次还有加舒尔布鲁木山,海
拔8080米;加舒尔布鲁木I峰,海拔8028米。世界上l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在这里就占
了近三分之一 。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多座,北侧的斯克洋坎力峰,海拔7545米,西侧
的斯潘德峰,海拔7385米;往下还有皇冠峰,海拔7295米。因此,这里就成了世界登山
家们瞩目的第二个登山中心。
二、地形险恶,中国最长的音苏盖提冰川在这里
乔戈里山峰主要有6条山脊,西北一东南山脊为喀喇昆仑山脉主脊线,同时也是中国
、巴基斯坦的国境线。其它还有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西南山脊。
峰额呈金字塔形,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在陡峭的坡壁上布满了雪崩的溜槽痕迹。
山峰顶部是一个由北向南微微升起的冰坡,面积较大。北侧如同刀削斧劈,平均坡度达
45°以上。从北侧大本营到顶峰,垂直高差竞达4700米,是世界上8000 米以上高峰垂直
高差最大的山峰。北侧的冰川叫乔戈里冰川,地形复杂多变。冰川表面破碎,明暗冰裂
缝纵横交错。冰川西侧山谷为陡峭岩壁,滚石、冰崩、雪崩频繁。乔戈里峰两侧,就是
长达44公里的音苏盖提冰川。
三、气候恶劣,应选择最佳的登山时间
乔戈里峰地区不仅地形险恶,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
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9月中旬以
后至翌年4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
,最大风速可达2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气候禁区。
在5-9月间,由于升温融雪和降水,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涨,进山困难,因此,登
山活动的最佳时机应安排在5月一6月初进山,其时河水虽涨,但不太严重;7月一9月,
山顶气温稍高,好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是登顶的好时间。
登山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K2这样难度的山峰,任何不利的天气因素
中攀登都是很危险的举动。
四、路线最长,应选择最佳的登山时间
乔戈里峰进山路线是我国目前开放山峰中最长的路线。
抵达叶城县后,再乘车沿新藏公路到麻扎,再沿简易公路行25公里到达麻扎达拉。
从这里开始步行6天,行程90公里方能到达乔戈里峰登山大本营(海拔3924米的音红滩)。
这段路要翻过海拔4800米的阿格勒达坟进入克勒青河谷,要避免7、8月克勒青河河
水的暴涨,此时人畜均无法通过。
五、笔者的《丝绸古道旅游》一书记载的路线
【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观光(最佳时间:5月-6月中旬或9月-10月中旬)】
第一天:飞抵乌鲁木齐。
第二天:乌鲁木齐-南山牧场-乌鲁木齐(巴士,150公里),下午飞喀什。
第三天:喀什-叶城(巴士,261公里)。
第四天:叶城-麻扎(巴士,256公里)。
第五天:麻扎-二十五公里桥(徒步,25公里),集中骆驼。
第六天:二十五公里桥-伊力克(徒步,25公里)。
第七天:伊力克-两叉(徒步,23公里)。
第八天:两叉-阿格拉大坂(徒步,25公里)。
第九天:阿格拉大坂-第一大红柳滩(徒步,25公里)。
第十天:第一大红柳滩-第二大红柳滩(徒步,25公里)。
第十一天:第二大红柳滩-音红滩大本营(徒步,25公里)。
第十二天:大本营观光(登山约需80天)。
第十三至第十七天:返回二十五公里桥。
第十八天:二十五公里桥-叶城。或二十五公里桥-塔什库尔干或卡拉库里湖,次日送至
巴基斯坦苏士特。
第十九天:叶城-喀什。
第二十天:喀什游,晚飞乌鲁木齐。
第二十一天:离开乌鲁木齐。
六、登顶历史,永远是历史
1881年,有人登顶。
1902年,英国攀登,失败。其后51年多次攀登,均告失败。
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登山队的日勒.拉切捷利和闷.康比奥氏2人,从巴基斯坦
沿东南山脊登顶,费时近l00天。
1982年8月4日,日本山岳协会乔戈里峰登山队从我国境内的北坡沿北山脊登顶。
之后,又有意大利、日本横滨山岳会登山队、美国登山队等,先后从中国一侧登顶
。
七、有欲望或想法,在生活和事业上是登不上顶峰的
世界著名无氧登山家美籍印度人蒙克夫·基德,不带氧气瓶多次跨过6500米的登山
死亡线,并且最终登上了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这一壮举1993年被载入吉尼斯纪录
。
不带氧气瓶登上乔戈里峰是许多欧美登山家的愿望,然而自1881年有人携带氧气袋
登上这座山峰以来,100多年过去了,还没有一个人扔掉过它。
因为一旦超过6500米,空气就稀薄到正常人无法生存的程度,攀登者在这个高度每
前进一步都必须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上十几分钟才行。
他发现了无氧登山运动的奥秘。
在颁发吉尼斯证书的记者招待会上,他是这样描述的:
“我认为无氧登山运动的最大障碍是欲望,因为在山顶上,任何一个小小的杂念都
会使你感觉到需要更多的氧。作为无氧登山运动员,要想登上峰顶,就必须学会清除杂
念,脑子里杂念愈少,你的需氧量就愈少,欲念愈多,你的需氧量就愈多。在空气极度
稀薄的情况下,为了登上峰巅,为了使四肢获得更多的氧,必须学会排除一切欲望和杂
念。”
一旦有了某种欲望或想法,就会需要钱或氧气或做出其他什么行为或会发生事与愿
违的结局,并且欲望或想法愈大或愈强烈,那么这种需要也会更需要或最终失败或使之
失败。根据蒙克夫理论,有了这样的欲望和想法,在生活和事业上是登不上顶峰的。
下面,看两个有关攀登K2峰的例子:
1、K2的成功登顶----1990年日本横滨山岳会登山队
(1)抵达叶城县
叶城县-麻扎(汽车,256公里)。
(2)抵达大本营
1990年5月6日 麻扎拉达-伊力克 麻扎拉达在维尔语中是"小墓"的意思。和它的意思一
样,周围全是山,只有一小部落,让人想起,仿佛是到了世界的尽头。天气很好,我们
开始组成了以130头骆驼为运输手段的商队。到伊力克之前,全是凹凸不平的连道。辛苦
的一天终于过去了。
5月7日 伊利克-两叉 今天也是在烈日下开始了第二天的商队运输。与昨天不同,今天
是延着河边走。骆驼只是嚼着嘴巴,无表情地拖着东西走。在河两边50-60米的地方是直
立着的土壁。途中,我们见到了当地的牧羊人,买了10只做登山队供食用。
5月8日 两叉-第二羊圈 昨天治疗的脚上的水泡还是个老样子。数名队员拖着起了水泡
的脚开始了第三天的旅行。过了高丘,再走几小时,第一次感到了自己在中国的深山处
。广阔的荒野,其周围都是山。道路向左转了个大弯,继续向前延伸着。沿着此路有第
1、第2、第3羊圈。是因为到了夏天,放牧也增多了。我们在第2羊圈扎了营。
5月9日 第二羊圈-第一红柳滩 要越过商队运输最难的地方――阿基尔山。标高为4780
米,是对人和骆驼都非常艰难的地方。是个缓坡,因此绿草也多。山群围绕在周围,使
我们忘了4780米的高度。过了那儿,到了沙克斯加姆河,河有1000米宽。这个时候河里
水也不多,可以见河底。但登山结束,回来的时候水涨了,要涉水就很困难。
5月10日 第一红柳滩-第二红柳滩 今天是三个小时的路程。所以队员们也觉得很轻松
。还是延着河边行走。与昨天一样,今天也是附近柴火多,到了晚上整个营地到处都是
火堆。
5月11日 第二红柳滩-大本营 今天要到了大本营。眼前远处是我们所梦想的乔戈里峰。
虽然今天的路程在商队运输中最长,但每个人都希望尽早到达大本营。大家都想着要俯
瞰乔戈里峰而燃起了斗志。 商队也从此路返回原地。乔戈里峰周边的中国商队的特点是
使用骆驼拖运物品。全部依靠它们。渡河也是骑在骆驼上。其实驴也可以拖运,但它们
到了河中间,即使你再打它们的屁股它们也不前进。而骆驼就不会那样,所以这是愉快
,而又充溢着沙漠情景的、浪漫的商队旅行。
(3)开始登攀与登顶
6月11日是到了前进营的第4天,开始正式登攀。
8月19日成功登顶(无欲登顶,钟林注)。
2、海峡两岸K2的攀登失败--中国登山协会秘书长于良璞的讲话(钟林节选)
我刚从海峡两岸K2联合登山队攀登乔戈里回来,现将乔戈里峰的情况和今年即2000
年7、8月份的攀登情况做个说明:
有人称乔戈里是藏语,意为白女神的意思。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乔戈里南
侧有藏族人的后裔,根据历史可考证,乔戈里南侧地区是他们游牧和活动的地区,由于
他们的语言和藏语相近,因此也可以认为“乔戈里”是藏语。
但国外通称乔戈里为K2。1856年,印度人曾考察过乔戈里的情况,全面的考察是英
国人奥斯汀于1861年完成的,他带队从南侧对山峰状况和气候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
察,故而K2曾一度被称为奥斯汀峰,从一些有年代的地图上还能反映出这一现象来。以
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山峰向来不被大多数人承认,国外登山界主张以考察喀拉昆仑山脉的
顺序为命名的依据,因乔戈里是喀拉昆仑山脉第二个被考察的山峰,故此国际人公认的
命名是K2峰。K意为喀拉昆仑山脉的英文首字母。
K2虽然海拔高度居世界第二,但其难度和气侯甚至超过珠峰。
7、8月份,正值雨季的时候我国开始攀登,为什么和西藏登山季节恰好相反呢?因
为喀拉昆仑山脉在每年的5月份之前,10月份之后,大雪封山。不能够进山。实际在新疆
攀登山峰,并不是雨季不好,而恰恰在雨季是登山的黄金季节,这时候并不是传统上理
解的雨季所出现的雨雪连绵的状况,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相对比较干旱。鉴于喀拉昆
仑山脉进山的困难,我们习惯上都选择6-9月进行攀登活动。
K2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其独有的攀登特点:
1、珠峰大本营在海拔5200米左右的地方,物资可以运输到6500米,相对之差只有
3000米,而K2的大本营在3892米,实际高差达4700米,相对高差是十四座八千米山峰中
最大的。
2、珠峰的冰川舌部抵达5200多米,K2冰川舌部抵达4100米。今年K2登山活动中,
我们的A、B、C设在5050米,从此以上直到6800米的地方,都是冰壁路线,冰壁的起点大
约在5300米,共有1500米长的冰壁,平均坡度是65度,这样的路线对于任何有实力的队
员都是极大的考验。一路上基本没有可休息的地方。只有6100米左右的地方可搭两顶帐
篷。我们刚到的时候,由于这一带春季降雪较少,整个冰壁呈亮冰型,到后来连续下大
雪,冰壁呈银白色。给攀登带来极大的困难。
3、6800米开始到7980米的突击营地,坡度变缓,基本上没有冰壁路线,沿着北山
脊的岩石冰雪混合区上攀,平均坡度45度。从7980米往上到顶峰,要从北山脊下切到北
侧的冰雪槽中,然后冲顶,坡度较缓,35度左右。一般攀登K2时,设有6、7个营地。
4、K2冰雪较硬,建营有困难,今年我们在5400米,设了一个存放物资的过度营地
,到6800米,之间没有设营地,因为外国队比我们先上,在唯一可设营地的6100米处占
据了地点,所以我们队只好从5400米到6800米一天要上升1400米,而且要攀冰上去,难
度加大。这也是K2极具魅力的地方之一。
5、喀嗽昆仑山脉的主要山峰,从北侧攀登都非常的困难,主要因素之一是冰壁路
线太长而陡峭。正因为如此,无数的登山爱好者还是不断的向K2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登山者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正是登山运动不断的发展而成为一种鼓舞人的文化,称
登山文化。
6、从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队从南侧登顶到1999年底为止,共有164人从南侧成功
登顶,3女,有57人遇难,包括22位登顶成功后返回途中遇难的,登顶的3女全部遇难。
从北侧1982日本人首登成功年登至今,有20支队尝试攀登,成功登顶23人。由此可见K2
的攀登成功率低,死亡率高。攀登队伍没有珠峰地区多,成功率较珠峰更低。
今年共有5支队从北侧在同一路线上攀登。6月13日我们进驻本营后,在我们前一周
已经有美国、日本队先行进入,开始向上攀登。之所以有如此多的人数和队伍,主要是
因为各方打听到今年有好几支队伍,这样人数和实力上相互有个帮助,另外一个因素是
千禧之年。
两岸联合队33人,美国队28人,今年大约共有100多人攀登K2。今年南侧同时也有7
、8个队,北侧有我们队、日本队、美国队、墨西哥和西班牙联合队、西德队。大陆队员
11人,有10人登顶珠峰,其中一人完成9座八千米高峰的攀登,2人登完八座八千米,台
湾的5名队员实力上不及大陆队员,最高曾到达过八千米的高度。日本队虽然只有四人,
但实力也很强,素有“日本小牦牛”之称的北松,登顶六座八千米高峰,攀冰、攀岩技
术世界一流。其他队也毫不逊色,都有八千米以上的攀登经验。
海峡两岸之所以组队,是因为1993年两岸合作登珠穆浪玛峰取得巨大的成功,在海
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两岸中国人携手共攀高峰被赋予了很多登山以外的意义,于是双方
在1994年就达成意向,将下一个攀登目标确定为K2这座中国人还从未曾登顶过的八千米
高峰。
两岸人共同的愿望就是能合作登顶乔戈里。
当然从我们而言,早在1974年恢复登山以来,就将乔戈里列为重要的攀登目标之一
。1976年派队侦察进山的路线,但是我带队,主要侦察了山峰的位置和山峰的形状,以
及进山的路线。1977年派队侦查攀登路线,两次侦查,准备1978年攀登。但1978年伊朗
主动提出要联合攀登珠峰,1979年,伊朗政变,联合活动未成形。结果把K2的攀登也耽
误了。1980、1981年忙着对外开放山峰,和外国队联合攀登其他的山峰,加之一些人员
,经费问题,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准备K2,直到2000年,共二十多年的时间,才组建
成功。
在此之前,我们也作为外国队的联络官进驻过乔戈里,但没有进行过细致的侦查。
外国队登顶成功,从资料上参考,我们对路线、营地、冰雪情况等上还是比较了解,这
也是我们今年没有侦察直接进驻攀登的理由,但对气候状况,规律了解不够。
6月8日到伊力特地区,连续行军5天才到大本营。在这过程中,要翻过一座山,物资
全部用骆驼运输。在大本营后适应,准备高山营地的物资,分类打包,到23日才开始向
上攀登,27号从前进营地往上攀登出发。29号天气突然变坏,还下5天大雪,将攀登路线
上的岩石覆盖。从6月29日那天起直到9月4号正式撤营,两个多月的时间,天气变化无常
,有好天气也只是出现2、3天的周期。这种状况以前从没有出现过,以前昼夜温差很大
,大本营闷热,今年也出现过高温天气,但太短。像以前进驻乔戈里大本营之前,还带
许多的菜子,一进山就挖地种菜,还能自给许多新鲜的蔬菜,今年天气阴沉,没有长出
来,长出来的也迅速的开花,不能实用。攀登路线上流雪,积雪很多,队员不敢在高山
营地休息。天气变坏了,就得赶紧下撤,天气转好后,就上攀。因此各国队员都疲于奔
命于高山营地之间,体力消耗严重。据不完全统计,我们队员共无谓的上上下下六七次
。天气转好,就上,上去天气就变差,天气变化令人难以捉摸,谁也无法判断到底是待
机还是下撤,7月25号那次,队长看天气还不转好,就决定下撤,队员们刚下到大本营,
天气就转好。从高山营地到本营需要两天,这样要是再上去就又需要两天,大家只能等
待着看天气的变化,但那次的好天气还真长,共有六天。所以在变化无常的天气面前,
人一点办法都没有。日本队上下七、八次,这次没有撤回来,利用了这几天好天气上升
到了三号营地7500米的地方。既而天气又变坏,大雪以后,在乔戈里这样的山峰里,因
为地势陡峭,浮雪不存,流雪严重,一次雪后营地基本就被摧毁,只能再建营。在乔戈
里这样高海拔地区抛出一块平整的冰雪地很费力气。有一次在2号营地,我们队员为挖两
顶帐篷,花去7个小时,因而装备损坏严重。撤营的时候,我们想撤回C1营地的物资,结
果到营地一看,发现整个一号营地下移掉进了裂缝。于是只好作罢。
今年北侧的5支队伍都没有成功,主要就是因为天气状况太差,不适宜攀登。南侧比
北侧幸运一点,有3支队伍登顶。日本两个队,韩国队一支队。韩国队5月份进山,6月份
攀登成功,等天气变冷后再出山。日本队6月份进山,利用前面所提到的7月底的好天气
登顶,但有几人冻伤。我们起初也计划5月进山,但因为台湾队员假期有限,多种原因不
能及时赶到,最后决定6月进山。今年虽然天气不好,但因为降雪太多,河水也很大,最
宽处有1公里,最窄也有600米,平缓,分不清主流,支流,过河危险。西德队有2个人进
山时,损失了2匹骆驼,损耗了部分物资。人会游泳,尽管被冲走200多米,但还是爬上
来了。乔戈里北侧进山困难比较大,之所以9月4号撤营有两种考虑,想利用8月底再努力
一次,尽管9月份很晚,但出山过河依然很困难,河道弯曲要过5、6次主流,骆驼不敢走
,三个人骑一匹骆驼,晃晃悠悠才过来,北侧攀登进山也很难,南侧进山也不易,需步
行9天,但河流不多。
另外一个困难是我们的队员年龄偏大,年龄最大42岁上午次仁多吉,最小26岁次洛
,无庸置疑的是我们队伍实力很强,但也存有老化问题。年龄大,家庭负担较重,顾虑
较多。大陆的这批队员都是1988年中日尼联合登山时选拔的队员,到现在都由于连年登
山,落下了许多旧伤。比如次仁多吉,已经完成了9座八千米山峰,攀登队长,指挥,修
路,运输,压力太大。第一轮行军,就有5名队员老伤旧病复发,不能再承担大的任务,
损耗了,不能参加攀登,抛却了天气因素,西藏队员就有50%的战斗力损伤,因此专业队
伍登山压力太大。
登山的人一般都越登越胆小,对各种危险见识的也很多,中国登山,50年代开始,
到现在专业队共有24人牺牲,在世界登山史上属于较少,但山峰危险存在,老龄化问题
较突出。当然,我们也带了6名年轻队员,是西藏奥索卡学校队员,目的是为培养新一批
的高山协作和登山队员,开始他们作为低山协作,后来因为队员实力损耗,参加了高山
协作。年轻队员虽然经验欠缺,但在老队员带领下,仍然表现出很强的攀登能力。
除了上述天气和人员老化问题两个因素外,导致今年登山失败也有装备的因素。这
也是我们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像海峡两岸这样大的队伍,准备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很
大装备都由台湾方面赞助而来,赞助装备一般不好说,可能是质量不好或是销售不好的
。比如我们的羊绒衣号码偏大,无法穿。除此很多装备没法用。卡式冰爪虽然方便,但
在冰坡上长期行走,就有点不适应,踢冰很容易脱落,这给行军带来很大的困难。很多
老队员利用了自己过去的旧备,也不太适应这种硬冰的坡。高山靴有好几双都破了,塑
料外壳的登山靴有些队员已经使用了16年,在那种冰雪路线上,装备使用出现问题,象
这样冰爪脱落,高山鞋破裂是非常的危险。高口帐篷也有同样的问题,尤其美、日队,
为追求轻便,杆细,在大雪天几乎都被压垮。我们队高山帐篷很好,但低山帐篷损耗严
重。台湾队员的上升器出现了问题,准备的是轻便的攀岩用的上升器,在8毫米的路线绳
结冰后,抓不住。装备没有考虑好山峰的特点,我们对装备的准备不符合攀登乔弋里山
峰的要求,这无形中给队员攀登带来很多的困难。
上述三个方面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另外客观的原因是联合登山的共同问题,从1985
年开始,中外联合攀登以来,我共参加7次联合登山。外来资金使我们少花钱,或不花钱
,甚至也能赚点小钱,但这样导致登山中的发言权问题,致使登山中的指挥受到干预太
多,各方都考虑各自的利益,导致多重指挥或指挥不到位,犹豫不决。简单的例了是关
于到底该不该休息的问题拿不定主意。由于观念、意识上的差异,登山中的指挥存在严
重问题。这次的活动毕竟都是中国人的合作,不能说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但两个队长协
调不好,两方的指挥很难抛开对方决定到底下撤与否,导致耽搁了一次5个好天气的周期
,作为中方指挥应该说没有更多的可挑剔的,但也未能完成避免联合登山的共同问题。
今年攀登失败大致上有上述4个原因,但我们的队员只要进山的人,都非常的努力,
客观条件起了决定的作用,主观方面认为台湾队员实力不济,大部分的运输,修路等任
务大陆队员承担的太多。台湾4个队员,今年最高到达6500米,已经相当困难了。他们看
到路线的长度和难度,存在着信心不足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和想象登山中,失去了信心
就等于失去了行动能力。登山就是靠一鼓勇气和毅力坚持着前进的。
这次活动虽然失败,但使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队伍的实力问题,队伍的更新换代摆
在了眼前。西藏队攀登14座8000米,还有4座,一定要完成,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向K2的攀
登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下面我谈一点登山的策划和准备方面的问题,“心中有数”就是做好最充分的计划
,登山的计划很重要,准备了,没有遇到某种情况,这没有关系,遇到了某种情况,而
没有准备到,可能就直接导致登山的失败。像8000米的大型登山,一定要充分足量的准
备,物资一定要有盈余准备。
今年延长到9月4号撤营,也还有大约10天的盈余物资,当然其中曾经补足过一次主
食。20只羊,后来增加到35只羊。根据以往的经验,买黑色(便于找),非高山牧场的
羊,我们在叶城买了羊后,在去本营的路上,羊不过河。后来6个人赶羊。有一次我们找
羊,花了6小时。幸而本营在河谷,青草茂盛,买了四种羊,分别是1岁、2岁、3岁羊,
小羊到最后长成肥壮的大羊,因而登山的计划一定要制定的细致,经济问题一定要考虎
,注意节约。进山时青菜买的较少,菜籽带了30多种,但因为气候问题,基本都不长。
一只骆驼负重80公斤,仅一只骆驼运输物资就花1700元,后来骆驼工帮我们运输,1人每
公斤15元,大致计算了一下,一斤土豆进山前1元钱,到后来成本达70元。日本人算计的
更精密,为省去三天赶羊,但买羊价钱高,肉还不好吃。因此登山要精打细算,我们共
运输8吨物资,雇用了120只骆驼。
尽管如此,我们的准备也有失误的地方,补充的物资较难。中国境内的许多风景优
美的山峰都处于无人区,所以计划和物资装备的准备是重要的环节,但是也不能只图省
钱,有部分物资装备不得图省钱,衣服、高山装备一定要最好的,一件普通的风衣和GO
RE-TEX风衣感觉绝对不同,像我们为避免队员上下都背着睡袋之苦,每人准备了三条睡
袋,有个叫马丁的高山向导,别人撤营了,他就上山捡装备。装备一定要有备份,包括
衣服、鞋,称预备装备。每天的日程,像台湾、日本每天的工作,食品都列好,有计划
的消耗,这一点, 我们应该多学习,同时要注意饮食习惯。登山的计划很重要。计划性
不强,登山的失败率很大。
今年北侧的攀登,是最热闹的一年,联队有黑西哥,西班牙、英国人、意大利人。
西德队的两人特别执着,这是第4次进乔戈里山,上次在1998年,两人在大本营不远处,
呆了四天,过不了河,没有进驻大本营就回去了。今年他们两人匆忙进山,是因为从网
上看到今年的队伍较多,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但没想到天气如此之差,撤营的时候,A、
B、C积雪以达60公分,高山上则更深。没有高空风、消融较慢,积雪很厚,行军已无可
能。各个队带的绳子共6000多米,后来也消耗的几乎没有,综合各种情况,只好忍痛决
定下撤。我们是最后撤营的,虽然后来也出现了5天的好天气,但此之前连下四天雪,潜
在的危险性太大。到9月6号,剩余的两人也撤离,今年5个队全部宣告失败。这样西藏队
还有4座八千米山峰没有成功。相信有一天,中国人会登上乔戈里峰的。不管是从南侧还
是北侧。
--
※ 来源:·瀚海星云 bbs.ust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