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理逻辑基础

    数理逻辑基础第一章 命题演算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1.1.1 命题1.1.2 命题联结词1.2 公式的解释与真值表1.2.1 命题公式1.2.2 公式的解释与真值表1.2.3 一些特殊的公式1. 重言式2. 恒等式3. 永真蕴涵式4. 恒等式和永真蕴涵式的两个性质1.2.4 代入规则和替换规则1.2.5 对偶原理1.3 联结词的完备集1.3.1 联结词的扩充1.3.2 与非、或非、异或的性质1.3.3 全功能联结词1.4 范式1.4.1 范式1.4.2 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1. 极小项和极大项的性质2. 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的存在性和唯一性3. 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之间的转换4. 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的性质5. 主范式的应用1.5 命题演算的推理理论1.5.1 推理的基本概念和推理形式1.5.2 判断结论有效的方法1. 真值表法2. 等值演算法3.主析取范式法1.5.3 构造证明法1. 推理规则2. 推理定理3. 附加前提证明法(CP 规则)4. 反证法(归谬法)1.6 命题演算的形式系统1.6.1 形式系统的基本概念1.6.2 命题演算公式集1.6.3 命题演算公式的唯一读法及命题演算公式集的代数结构命题演算公式的唯一读法命题演算公式集的代数结构1.6.4 命题演算 1.6.5 演绎定理、反证律与归谬律演绎定理反证律与归谬律1.6.6 命题演算的语义、赋值与语义推论命题演算的语义赋值与语义推论1.6.7 命题演算 的可靠性和完备性1.6.8 析取、合取与等值第二章 谓词演算2.1 谓词演算的基本概念与表示2.1.1 谓词2.1.2 量词2.2 谓词演算公式2.2.1 项与原子公式2.2.2 谓词演算公式集2.3 谓词演算 2.4 谓词演算的语义2.4.1 谓词的语言翻译2.4.2 谓词演算 的解释域与项解释2.4.3 公式的赋值函数2.4.4 闭式的语义特征2.5 谓词公式的判定2.5.1 一些特殊的公式2.5.2 等值式2.6 范式2.6.1 前束范式2.6.2 SKolem 标准形2.7 语义推论与有效式2.8 谓词演算的语义推论(扩展)2.8.1 推理规则2.8.2 推理规则的应用2.9 谓词演算 的可靠性和完全性可靠性完全性2.10 谓词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2.10.1 谓词逻辑与数据库语言2.10.2 谓词逻辑与逻辑程序设计语言

    第一章 命题演算

    命题演算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系统,主要用来表示较为简单的逻辑推理的一种数学模型. 其简单性表现为:当它把复合命题分解成简单命题后,就把简单命题视为最小考察对象,不再继续对简单命题进行分解.

    1.1 命题与命题联结词

    1.1.1 命题

    定义1.1 命题

    具有确切真值的陈述句(或断言)称为命题(proposition).

    命题的取值称为真值. 真值只有“真”和“假”两种,分别用 T1)和 F0)表示.

    命题的真值非真即假,只有两种取值,这样的系统称为二值逻辑系统.

    注意:

    • 命题一定是通过陈述句来表达;反之,并非一切的陈述句都是命题.

    • 命题的真值有时可明确给出,有时还需要依靠环境条件、实际情况、时间等才能确定其真值,但其真值一定是唯一确定的.

    命题的类型:

    • 若一个命题已不能分解成更简单的命题,则该命题叫原子命题或本原命题或简单命题(simple proposition);

    • 若一个命题可以分解为简单命题,而且这些简单命题之间是通过关联词和标点符号复合而构成的,则该命题叫复合命题(compound proposition).

    命题通常用大写英文字母(可带下标)来表示.

    1.1.2 命题联结词

    命题通常可以通过一些联结词复合而构成新的命题,这些联结词被称为逻辑联结词. 在命题演算中,这些联结词可以看作运算符,因此也叫作逻辑运算符.

    定义1.2 否定联结词

    P 是任一命题,复合命题”非 P “(或”P 的否定“)称为 P 的否定式(negation),记作 ¬P,”¬“ 称为否定联结词.

    ¬P 为真当且仅当 P 为假.

    定义1.3 合取联结词

    PQ 是任意两个命题,复合命题 ”P 并且 Q “(或“ PQ ”)称为 PQ 的合取式(conjunction),记作 PQ,“” 称为合取联结词.

    PQ 为真当且仅当 PQ 同为真;PQ 为假当且仅当 PQ 二者至少有一为假.

    定义1.4 析取联结词

    PQ 是任意两个命题,复合命题“ PQ ” 称为 PQ 的析取式(disjunction),记作 PQ,“” 称为析取联结词.

    PQ 为真当且仅当 PQ 至少一个为真.

     

    这里的“或”是“相容或”(“可兼或”).

    定义1.5 蕴涵联结词

    PQ 是任意两个命题,复合命题“如果 P 那么 Q ” 称为 PQ 的蕴涵式(implication),记作 PQ,“” 称为蕴涵联结词,P 称为蕴涵式的前提、假设或前件,Q 称为结论或后件.

    PQ 为真当且仅当 P 为真 Q 为假.

     

    蕴涵式 PQ 可以用多种方式陈述:

    • “若 P,则 Q ”;

    • PQ 的充分条件”;

    • QP 的必要条件”;

    • Q 每当 P ”;

    • P 仅当 Q ”.

    给定命题 PQ

    • QP 是其逆命题;

    • ¬P¬Q 是其反命题;

    • ¬Q¬P 是其逆反命题.

    定义1.6 等价联结词

    PQ 是任意两个命题,复合命题“ P 当且仅当 Q ” 称为 PQ 的等价式(equivalence),记作 PQ,“” 称为等价联结词.

    PQ 为真当且仅当 PQ 同为真假.

    image-20230320224229145

    一般约定:

    1.2 公式的解释与真值表

    1.2.1 命题公式

    定义1.7

    一个特定的命题是一个常值命题(constant proposition),它不是具有值“ T ”(“0”)就是具有值“ F ”(“0”);

    一个任意的没有赋予具体内容的原子命题是一个变量命题,常称它为命题变量(命题变元、命题变项)(proposition variable),命题变量无具体的真值,它的值域是集合 {T,F} (或 {1, 0}).

    原子命题在不指派真值时称为命题变元,而复合命题由原子命题和联结词构成,可以看作是命题变元的函数,且该函数的值仍为“真”或“假”,可以称为真值函数(true value function)或命题公式(propositional formula).

    不是原子命题和联结词的任意组合都可以为命题公式. 我们用递归的方法来定义命题公式.

    定义1.8 命题公式(合式公式、形式命题)

    1. 命题变元本身是一个公式;

    2. 如果 P 是公式,则 ¬P 也是公式;

    3. 如果 PQ 是公式,则 PQPQPQPQ 也是公式;

    4. 命题公式是仅由有限步使用规则 1 ~ 3 后产生的结果,公式常用符号 H 等表示.

    注意:

    1.2.2 公式的解释与真值表

    公式本身没有真值,只有在对其所有命题变元指定真值后才变成一个具有真值的命题.

    定义1.9 公式的解释

    P1, P2,, Pn 是出现在公式 中的所有命题变元,指定 P1, P2,, Pn 一组真值,则这组真值称为 的一个解释(explanation)或真值指派,记作 I.

    一般来说,若有 n 个命题变元,则应有 2n 个不同的解释.

    定义1.10 公式的真值表

    公式 在其所有可能的解释下所取真值的表,称作 的真值表(truth).

    1.2.3 一些特殊的公式

    1. 重言式

    定义1.11

    • 公式 称为永真公式(重言式),如果在它的所有解释下都为“真”,记作 G

    • 公式 称为可满足的,如果它不是永假的;

    • 公式 称为永假公式(矛盾式),如果在它的所有解释下都为“假”,有时也称为不可满足公式.

    注意:

    2. 恒等式

    定义1.12

    公式 H,如果在其任意解释下,其真值相同,则称 H 的等价式(equivalent)或称 恒等于 H,记作 GHGH.

    定理1.1

    对于公式 HGH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公式 GH 是重言式.

    常用逻辑恒等式:

    3. 永真蕴涵式

    定义1.13

    AB 是一永真式,那么称其为永真蕴涵式,记为 AB,读作“A 永真蕴涵 B”.

    常用永真蕴涵式:

    4. 恒等式和永真蕴涵式的两个性质

    1.2.4 代入规则和替换规则

    定理1.2 代入定理

    G(P1,,Pn) 是一个命题公式,其中 P1,,Pn 是命题变元,G1(P1,,Pn)Gn(P1,,Pn) 为任意的命题公式,此时若 是永真公式或永假公式,则用 G1 取代 P1Gn 取代 Pn 后得到的新命题公式

    G(G1,,Gn)G(P1,,Pn)

    也是一个永真公式或永假公式.

    定理1.3 替换定理

    G1 的子公式,H1 是任意的命题公式,在 中凡出现 G1 处都以 H1 替换后得到新的命题公式 H. 若 G1H1,则 GH.

    1.2.5 对偶原理

    定义1.4 对偶公式

    设公式 A 中仅有联结词 ¬. 在 A 中将 TF 分别换以 FT 得到公式 A,则 A 称为 A 的对偶公式,AA 互为对偶.

    定理1.4

    AA 是对偶式,P1,P2,,Pn 是出现于 AA 中所有命题变元,于是

    (1)¬A(P1,P2,,Pn)=A(¬P1,¬P2,,¬Pn).

    定理1.5 对偶原理

    AB,且 AB 为命题变元 P1,P2,,Pn 及联结词 ,,¬ 构成的公式,则 AB.

    定理1.6

    AB,且 AB 为命题变元 P1,P2,,Pn 及联结词 ,,¬ 构成的公式,则 BA.

    1.3 联结词的完备集

    1.3.1 联结词的扩充

    首先考虑一元运算.

    image-20230322100517025

    最多只能定义 4 种运算,但除了否定之外,永假、永真、恒等作为运算意义不大,所以一般不再定义其它一元运算.


    考虑两变元在一个二元运算作用下可能的真值表.

    image-20230322100803009

    image-20230322101230871

    为了叙述方便,引进下面四个联结词.

    image-20230322101311681

    PQ¬(PQ)PQ¬(PQ)PQ¬(PQ)PQ¬(PQ)

    这九个联结词(否定、合取、析取、蕴涵、等价、异或、蕴含否定、与非、或非)构成命题演算中的所有联结词.

    1.3.2 与非、或非、异或的性质

    与非的性质:


    或非的性质:


    异或的性质:

    1.3.3 全功能联结词

    定义1.15

    S 的联结词的集合.

    1. S 中的联结词表示的公式可以等价地表示任何命题公式,则称 S 是一个联结词完备集(或全功能集合)(adequate set of connectives);

    2. S 是一个联结词的完备集,且 S 中无冗余的联结词(即集合中不存在可以被其中的其它联结词所定义的联结词),则称 S 为极小联结词完备集.

    1.4 范式

    1.4.1 范式

    同一个命题有不同的表达形式,这样给命题演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为了使命题公式规范化,引入范式的概念.

    定义1.16

    • 命题变元或命题变元的否定称为文字;

    • 有限个文字的析取式称为简单析取式(基本和),有限个文字的合取式称为简单合取式(基本积);

    • 由有限个简单合取式构成的析取式称为析取范式(disjunctive normal form),由有限个简单析取式构成的合取式称为合取范式(conjunctive normal form).

    性质:

    定理1.7

    任一命题公式都存在着与之等值的析取范式和合取范式.


    证明:对于任一公式,可用下面的方法构造出与之等值的范式:

    1. 利用等价公式

      AB(AB)(BA), AB¬AB

      使公式中仅含联结词 ¬

    2. 利用德·摩根定律

      ¬(AB)¬A¬B, ¬(AB)¬A¬B

      和双重否定律

      ¬¬A=A

      将否定符 ¬ 移到命题变元前,并去掉多余的否定符;

    3. 利用分配律

      A(BC)(AB)(AC), A(BC)(AB)(AC)

      将公式化成析取范式或合取范式,所得即与原公式等价.

    1.4.2 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范式虽然为命题公式提供了一种统一的表达形式,但这种表达形式却不是唯一的,这种不唯一的表达形式给研究问题带来了不便,因此有必要引进更为标准的范式.

    定义1.17

    • 包含 A 中所有命题变元或其否定一次仅一次的简单合取式称为极小项;

    • 包含 A 中所有命题变元或其否定一次仅一次的简单析取式称为极大项;

    • 由有限个极小项组成的析取范式称为主析取范式;

    • 由有限个极大项组成的合取范式称为主合取范式.

    1. 极小项和极大项的性质

    一般来说,对于 n 个命题变元,应有 2n 个不同的极小项和 2n 个不同的极大项.

    性质:

    2. 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的存在性和唯一性

    定理1.8

    任何命题公式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存在且唯一,即任何命题公式有且仅有一个与之等价的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


    image-20230322141502126

    求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的方法:

    3. 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之间的转换

    (1) 已知公式 的主析取范式,求公式 的主合取范式:

    即,若

    G=ikmji

    的主析取范式,则

    ¬G=i=12nkmji

    ¬G 的主析取范式,其中 mji(i=1,2,,2nk)mi (i=0,1,,2n1) 中去掉 mji (i=1,,k) 后剩下的极小项,则

    G¬(¬G)¬(i=12nkmji)i=12nk¬mjii=12nkMji.

    (2) 已知公式 的主合取范式,求公式 的主析取范式:

    即,若

    G=ikMji

    的主合取范式,则

    ¬G=i=12nkMji

    ¬G 的主合取范式,其中 Mji(i=1,2,,2nk)Mi (i=0,1,,2n1) 中去掉 Mji (i=1,,k) 后剩下的极大项,则

    G¬(¬G)¬(i=12nkMji)i=12nk¬Mjii=12nkmji.
    4. 主析取范式和主合取范式的性质

    性质:

    5. 主范式的应用
    1. 求公式的成真或成假赋值.

    2. 判定问题:根据主范式的定义和性质,判定含 n 个命题变元的公式,其关键是先求出给定公式的主范式 A,其次按下列条件判定之:

      • AT,或 A 可化为与其等价的含 2n 个极小项的主析取范式,则 A 为永真式;

      • AF,或 A 可化为与其等价的含 2n 个极大项的主合取范式,则 A 为永假式;

      • A 不与 TF 等价,且又不含 2n 个极小项或极大项,则 A 为可满足的.

    3. 证明等价性:由于任何一公式的主范式是唯一的,所以求给定两公式的主范式,若主范式相同,则给定两公式是等价的.

    4. 解决实际问题.

    1.5 命题演算的推理理论

    1.5.1 推理的基本概念和推理形式

    推理也称论证,它是指从前提出发推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前提是已知命题公式集合,结论是从前提出发应用推理规则推出的命题形式.

    定义1.18

    G1,G2,,Gn,H 是命题公式,若对于 G1,G2,Gn,H 中出现的命题变元的任意一组赋值,或者 G1G2Gn 为假,或者当 G1G2Gn 为真时 H 也为真,则称 HG1,G2,,Gn 的有效结论(efficacious conclusion)或逻辑结果(logic conclusion),G1,G2,,Gn 为一组前提(premise). 记 {G1,,Gn} 推理 H{G1,,Gn}H,若推理有效或正确,则记为 {G1,,Gn}H.

    定理1.19

    命题公式 G1,G2,,Gn 推出结论 H推理正确或公式 H 是前提条件 {G1,G2,,Gn}逻辑结果,当且仅当 (G1G2Gn)H 为重言式.

    {G1,G2,,Gn} 推理 H 用蕴涵式表示为 (G1G2Gn)H

    {G1,G2,,Gn} 正确推理出 H 用蕴涵式表示为 G1G2GnH.

    推理的有效性判断,即判断推理是否正确,也就是判断 (G1G2Gn)H 是否为重言式.

    1.5.2 判断结论有效的方法

    1. 真值表法

    image-20230415233849541

    2. 等值演算法

    直接用等值演算来判断推理的形式结构是否是重言式.

    3.主析取范式法

    将推理的形式结构转化为主析取范式,但仍判断其是否为重言式.


    以上方法,当形式结构比较复杂,特别是所含的命题变元较多时,一般很不方便.

    1.5.3 构造证明法

    构造证明法是依据一些公认的推理规则,从前提出发,推导结论. 它可以看作是公式的序列,其中每个公式都是按照事先规定的规则得到的,且可将所用的规则在公式后写明,该系列最后一个公式是所要证明的结论.

    1. 推理规则
    2. 推理定理

    一些重要的永真蕴涵式:

    1. (附加律)A(AB)

    2. (化简律)ABA

    3. (假言推理)(AB)AB

    4. (拒取式)(AB)¬B¬A

    5. (析取三段论)(AB)¬BA

    6. (假言三段论)(AB)(BC)AC

    7. (等价三段论)(AB)(BC)AC

    8. (构造性二难)(AB)(CD)(AC)(BD)

      (构造性二难,特殊形式)(AB)(¬AB)(A¬A)B

    9. (破坏性二难)(AB)(CD)(¬B¬D)(¬A¬C).

    由这 9 个定律中的 8 个可以得到 8 个推理规则:

    3. 附加前提证明法(CP 规则)

    P1P2Pn(PQ) 形式命题的证明:

    {P1,P2,,Pn,P}Q,则 {P1,P2,,Pn}PQ.

    意义:当推理的结论是蕴涵式时,可以将其前件作为附加前提引用,只要能推理出其后件,则原推理成立.

    4. 反证法(归谬法)

    定义1.19

    G1,G2,,Gn 是一组命题公式,P1,P2,,Pn 是出现在 G1,G2,,Gn 中的一切命题变元, I 是它的任意解释.

    • 若有解释 I 使 G1G2Gn 取值为真,则称公式 G1,G2,,Gn 是一致的(consistency);

    • 如对任意的解释 I,都有 G1G2Gn 取值为假,则称公式 G1,G2,,Gn 是不一致的(inconsistency),或者说 G1G2Gn 是一个矛盾式.

    定理1.10

    设命题公式集合 {G1,G2,,Gn} 是一致的,于是从前提集合 {G1,G2,,Gn} 出发可以逻辑地推出公式 H充要条件是从前提集合 G1,G2,,Gn,¬H 出发,可以逻辑推出一个矛盾式来.

    由上述定理得归谬法:

    将结论的否定作为附加前提引入,公式序列的最后一行得到一矛盾式,则原结论成立.

    1.6 命题演算的形式系统

    1.6.1 形式系统的基本概念

    形式系统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 字母表:由不加定义而采用的符号组成,字母表指此形式系统可以使用的符号;

    2. 字母表上符号串的一个子集是公式集(form):公式集中的元素称为公式,公式集指此形式系统可以使用的符号串;

    3. 公式集的一个子集是公理集(axiom):公理集中的元素称为公理,公理集指此形式系统一开始便接受而不加证明的定理;

    4. 推理规则系证明(rule),证明中的元素称为推理规则,证明规定了公式间的转换关系.

    对于一个形式系统,公理集和证明均可以为空. 当两者皆为空时,系统仅仅为一个语句生成系统. 在数理逻辑中,如果公理集非空,则称为公理系统;若公理集为空,则称为自然推理系统.

    对于一个具体的实际系统,用形式系统来描述,有两个具体的问题必须解决,即语法推论和语义推论的一致性问题:

    1.6.2 命题演算公式集

    1. 字母表:

      1. 两个运算符:¬,(括号可省);

      2. 命题变元的可数序列:

        x1,x2,,xn,.
    2. 公式集(形成规则):

      1. 命题变元 x1,x2,,xn, 中的每一个都是公式;

      2. p,q 是公式,则 ¬p,pq 是公式;

      3. 任一公式皆由规则 1, 2 的有限次使用形成.

      X={x1,x2,,xn,},则用 L(X) 表示由 1 - 3 形成的所有公式所构成的公式集.

    1.6.3 命题演算公式的唯一读法及命题演算公式集的代数结构

    命题演算公式的唯一读法

    命题1

    若一字母串是公式,则该串的权重必是 1,而该串的任一真前段的权重都小于 1.

    命题2

    若一字母串是由两个公式并接而成,则并接的方式是唯一的.

    确定任一给定字母串是否是公式的算法:

    命题演算公式集的代数结构

    1.6.4 命题演算 L

    定义1(命题演算 L

    命题变元集 X={x1,x2,} 上的命题演算 L 是指带有下面规定的公理和证明的命题代数 L(X)

    1. 公理——取 L(X) 的具有以下形状的公式作为公理:

      • (L1)p(qp) 肯定前件律;

      • (L2)(p(qr))((pq)(pr)) 蕴含词分配律;

      • (L3)(¬p¬q)(qp) 换位律,

      其中 p,q,rL(X).

    2. 证明——设 ΓL(X),pL(X),若存在 L(X) 的公式有限序列 p1,,pn,其中 pn=p,且每个 pk(k=1,,n) 满足

      a) pkΓ,b) pk 是公理,或 c) 存在 i,j<k 使 pj=pipk

      则称公式 p 是从公式集 Γ 可证的,p1,p2,,pn 叫做 pΓ 的证明.

    定义2(语法推论)

    建立命题演算 L 后,进一步规定:

    1. 如果公式 p 从公式集 Γ 可证,则记作 ΓpΓLp. 这时 Γ 中的公式叫做假定,p 叫做假定集 Γ 的语法推论.

    2. p,则称 pL 的定理,记作 p. pL 中从 的证明 p1,,pn 简称为 pL 中的证明.

    3. 在一个证明中,当 pj=pipk(i,j<k) 时,就说 pkpi,pipk 使用假言推理(modus ponens)这条推理规则而得,即使用 MP 而得.

    几点结论:

    1. pL 的公理,则 Γp 对任一公式集 Γ 都成立;

    2. p(即 pL 的定理),则 Γp 对任一公式集 Γ 都成立;

    3. pΓ,则 Γp

    4. {p,pq}q

    5. Γpn,且已知 p1,p2,,pnpnΓ 的证明,则当 1kn 时,有 Γpk,且 p1,,pkpkΓ 的证明.

    6. Γ 是无限集,且 Γp,则存在 Γ 的有限子集 Δ 使 Δp.

    命题1 (同一律)

    pp.

    命题2 (否定前件律)

    ¬q(qp).

    定义3(无矛盾公式集)

    如果对任意公式 qΓqΓ¬q 二者都不同时成立,就称公式集 Γ 是无矛盾公式集,否则称 Γ 为有矛盾公式集.

    命题3

    Γ 是有矛盾公式集,则对 L 的任一公式 p,都有 Γp.

    1.6.5 演绎定理、反证律与归谬律

    演绎定理

    定理(演绎定理)

    Γ{p}qΓpq.

    推论(假设三段论)

    {pq,qr}pr.

    假设三段论(hypothetical syllogism)简记作 HS.

    命题1(否定肯定律)

    (¬pp)p.
    反证律与归谬律

    定理1(反证律)

    Γ{¬p}q  Γ{¬p}¬qΓp.

    反证律虽然没有直接使用 (L3),但通过使用否定前件律和否定肯定律而间接使用了 (L3).

    推论(双重否定律)

    1) {¬¬p}p  2) ¬¬pp.

    定理2(归谬律)

    Γ{p}q  Γ{p}¬qΓ¬p.

    推论(第二双重否定律)

    1) {p}¬¬p  2) p¬¬p.

    总结:可直接引用的定律

    1. pp (同一律);

    2. ¬q(qp) (否定前件律);

    3. (¬pp)p (否定肯定律);

    4. (pq)((qr)(pr)) (HS,即假设三段论);

    5. ¬¬pp (双重否定律);

    6. p¬¬p (第二双重否定律);

    7. (pq)(¬q¬p) (换位律).

    1.6.6 命题演算的语义、赋值与语义推论

    命题演算的语义

    定义1(真值函数)

    Z2={0,1}Z2 上的 n 元运算,即函数 f:Z2nZ2 叫做 n 元真值函数.

    n 元真值函数的定义域有 2n 个元素,不同的 n 元真值函数有 22n 个.

    • 公式1:¬¬v=v

    • 公式2:1v=v

    • 公式3:v1=1

    • 公式4:v0=¬v

    • 公式5:0v=1.

    命题1 任一真值函数都可用一元运算 ¬ 和二元运算 表示出来.

    赋值与语义推论

    定义1(赋值)

    具有“保运算性”的映射 v:L(X)Z2 叫做 L(X) 的赋值. 映射 v 具有保运算性,是指对任意 p,qL(X)v 满足

    1. v(¬p)=¬v(p)

    2. v(pq)=v(p)v(q).

    对任意公式 pL(X)v(p) 叫做 p 的真值. 同样,具有保运算性的映射 v:L(Xn)Z2 叫做 L(Xn) 的赋值(Xn={x1,,xn}).

    定义2(真值指派)

    映射 v0:XZ2 叫做命题变元的真值指派. 若把其中 X 换成 Xn={x1,,xn},则 v0 叫做 x1,,xn 的真值指派.

    定理1

    命题变元 X={x1,,xn,} 的任一真值指派,必可唯一地扩张成 L(X) 的赋值;Xn={x1,,xn} 的任一真值指派,必可唯一地扩张成 L(Xn) 的赋值.

    命题1

    mnvL(Xm)L(X) 的赋值. 若 v 满足 v(x1)=v1,,v(xn)=vn,则 L(Xn) 的任一公式 p(x1,,xn) 的真值是 v(p(x1,,xn))=p(v1,,vn),其中 p(v1,,vn) 是用 v1,,vn 分别代换 p(x1,,xn) 中的 x1,,xn 所得的结果.

    定义3(永真式)

    若公式 p 的真值函数取常值 1,则 p 叫做命题演算 L 的永真公式或重言式(tautology),记作 p.

    即,pL(X) 的任何赋值 v 都使 v(p)=1.

    命题2

    L 的所有公理都是永真式,即对任意 p,q,rL

    1. p(qp)

    2. (p(qr))((pq)(pr))

    3. (¬p¬q)(qp).

    定义4(永假公式与可满足公式)

    ¬p 是永真公式,则 p 叫做永假公式. 非永假公式叫做可满足公式.

    定义5(语义推论)

    ΓL(X),pL(X). 如果 Γ 中所有公式的任何公共成真指派都一定是公式 p 的成真指派,则说 p 是公式集 Γ 的语义推论,记作 Γp.

    由该定义立刻可得出以下结论:

    1. p L(X) 的任一赋值 v 都使 v(p)=1 p(即 p 永真);

    2. pΓΓp

    3. pΓp,即永真公式是任何公式集 Γ 的语义推论.

    命题4

    {¬p}pq;{q}pq.

    命题5(MP 规则的语义形式)

    Γp  ΓpqΓq.

    命题6(语义演绎定理)

    Γ{p}qΓpq.

    1.6.7 命题演算 L 的可靠性和完备性

    定义(语法推论与语义推论的一致性)

    ΓpΓp.

    定理1(L 的可靠性)

    ΓpΓp.

    推论1(L 的无矛盾性)

    L 是无矛盾的,即 p¬p 不会同成立.

    定义1(公式集的完备性)

    ΓL(X)Γ 是完备的,意指对任一公式 pΓpΓ¬p 必有一个成立.

    定理2(L 的完备性)

    ΓpΓp.

    命题

    无矛盾公式集必有无矛盾的完备扩张.

    1.6.8 析取、合取与等值

    定义1

    pq=¬pq;pq=¬(p¬q);pq=(pq)(qp).

    命题1

    1. p(pq)

    2. q(pq)

    3. (pq)(qp)

    4. (pp)p

    5. ¬pq.

    命题2

    1. (pq)p

    2. (pq)q

    3. (pq)(qp)

    4. p(pq)

    5. p(q(pq))

    6. ¬(p¬p).

    命题3

    1. (pq)(pq)

    2. (pq)(qp)

    3. (pq)(qp)

    4. (pq)(¬p¬q)

    5. (pq)((qp)(pq)).

    命题4(De. Morgan 律)

    1. ¬(pq)(¬p¬q)

    2. ¬(pq)(¬p¬q).

    命题5(等值公式的性质)

    1. pp

    2. pqqp

    3. pqqrpr.

    下面讨论等值公式的替换问题.

    命题6(等值公式的性质)

    1. pq¬p¬q

    2. ppqq(pq)(pq).

    定理1(子公式等值可替换性)

    qp 的子公式:p=q,用公式 q 替换 p 中的子公式 q 所得结果记为 p=q,那么

    qqpp.

    第二章 谓词演算

    在命题逻辑中,主要研究命题与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其组成单元是原子命题,而原子命题是以一个具有真假意义的完整的陈述句为单位,不考虑其结构、成分(如主语,谓语等),对原子命题的联接关系的研究,不可能揭示原子命题的内部的特征,因此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表达出每个原子公式的内部结构之间的关系,使得很多思维过程不能在命题逻辑中表示出来,例如著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 这类推理中,各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是体现在原子命题之间,而是体现在构成原子命题的内部成分之间,即体现在命题结构以及深层次上,对此,命题逻辑无能为力. 所以在研究某些推理时,有必要对原子命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因此有必要引入谓词逻辑的概念.

    2.1 谓词演算的基本概念与表示

    在命题逻辑中,命题是具有真假意义的陈述句,从语法上分析, 一个陈述句由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若将句子分解为:主语 + 谓语,同时将相同的谓语部分抽取出来,则可以表示这一类的语句. 因此,为了揭示命题内部结构以及命题的内部结构的关系,就按照这两部分对命题进行分析,分解成主语和谓语,并且把主语称为个体词或客体,而把谓语称为谓词.

    2.1.1 谓词

    定义1

    在原子命题中,可以独立存在的客体(句子中的主语,宾语等)称为个体词(individual),而用以刻画个体词的性质或个体词之间的关系的词即是谓词(predicate).

    单纯的谓词或单纯的个体词都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逻辑含义,只有将它们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逻辑断言.

    定义2

    个体词和谓词根据其具有的抽象分为两种:

    1. 表示具体或特定的个体词称为个体常量(individual constant),一般个体词常量用小写字母 a,b,c, 表示;表示抽象的或泛指的个体词称为个体变量(individual variable),一般用 x,y, 等表示.

    2. 表示具体性质或关系的谓词称为谓词常量(predicate constant),表示抽象的或泛指的性质或关系的谓词称为谓词变量(predicate variable). 谓词一般都用大写字母 F,G,H, 等表示.

    定义3

    1. 个体词的取值范围称为个体域(individual field)或论域,常用 D 表示;

    2. 宇宙间所有个体域聚集在一起构成的个体域称为全总个体域(universal individual field).

    定义4

    D 为非空的个体域,定义在 D 上(表示 n 个个体都在个体域 D 上取值)取值于 {0,1} 上的 n 元函数称为 n 元命题函数(propositional function)或 n 元谓词,记为 P(x1,x2,,xn),此时个体变量 x1,x2,,xn 的定义域都为 DP(x1,x2,,xn) 的值域为 {0,1}.

    注意:

    2.1.2 量词

    定义5

    1. 将日常生活和数学中常用的“一切的”“所有的”“每一个”“任意的”等词称为全称量词(universal quantifier),符号化为

    2. 将日常生活和数学中常用的“存在”“有一个”“至少有一个”等词称为存在量词(existential quantifier),符号化为 .

    有必要对个体域进行统一,全部使用全总个体域,此时每一个句子中个体变量的变化范围用一个特性谓词来刻划. 统一成全总个体域后,在公式中就不必特别说明. 特性谓词在加入到命题函数中时遵循如下规则:

    1. 对应全称量词,刻划其对应个体域的特性谓词作为蕴涵式的前件加入;

    2. 对应存在量词,刻划其对应个体域的特性谓词作为合取项加入.

    image-20230617122255702

    2.2 谓词演算公式

    2.2.1 项与原子公式

    定义1(项的生成规则)

    1. 个体变元 xiX 与个体常元 ciC 都是;

    2. t1,,tn 是项,则 fin(t1,,tn) 也是项(fin 是函数集 F 中的第 in 元函数);

    3. 有限次使用 1,2 得到的都是项.

    定义2(闭项)

    只含有个体常元的项叫做闭项.

    定义3(原子公式集)

    原子公式集是指

    Y={Rin(t1,,tn)|RinR,t1,,tnT},

    其中谓词集 R={R11,R21,,R12,R22,}Rin 叫做第 in 元谓词.

    2.2.2 谓词演算公式集

    定义1(谓词演算公式集)

    字母表:

    1. 个体变元 x1,x2, (可数个);

    2. 个体常元 c1,c2, (可数个或有限个);

    3. 函数(运算)符 f11,f21,,f12,f22, (可数个或有限个);

    4. 谓词 R11,R21,,R12,R22, (可数个或有限个,至少一个);

    5. 联结词 ¬,

    6. 全称量词

    7. 左右括号、逗号 (, ), ,.

    谓词演算公式的形成规则:

    1. 每个原子公式是公式;

    2. p,q 是公式,则 ¬p,pq,xi p(i=1,2,) 都是公式;

    3. 任一公式皆由规则 1,2 的有限次使用形成.

    括号、逗号可省略:把项 fin(t1,,tn)、原子公式 Rin(t1,,tn)pq 分别写成 fint1tnRint1tnpq 即可,读法唯一.

    公式集 K(Y) 也具有分层性,零层由原子公式组成,第 k 层公式由原子公式经过 k 次运算得来.

    在谓词演算公式集 K(Y) 上定义新的运算

    1. pq=¬pq;;

    2. pq=¬(p¬q)

    3. pq=(pq)(qp)

    4. xi p=¬xi ¬p.

    定义2

    给定一个合式公式 ,若变元 x 出现在使用该变元的量词的辖域内,则称变元 x 的出现为约束出现(bound occurrence),此时的变元 x 称为约束变元(bound variable);若 x 的出现不是约束出现,则称它为自由出现(free occurrence),此时的变元 x 称为自由变元(free variable).

    1. 若量词后有括号,则括号内的子公式就是该量词的辖域;

    2. 若量词后无括号,则与量词邻接的子公式为该量词的辖域.

    规则1(约束变元的改名规则)

    1. 将量词中出现的变元以及该量词辖域中此变量之所有约束出现都用新的个体变元替换;

    2. 新的变元一定要有别于改名辖域中的所有其它变元.

    规则2(自由变元的代替规则)

    1. 将公式中出现该自由变元的每一处都用新的个体变元替换;

    2. 新变元不允许在原公式中以任何约束形式出现.

    注意:

    1. 改名规则的施行对象是约束变元,代替规则的施行对象是自由变元;

    2. 改名规则只对公式中的一个量词及其辖域内施行,即只对公式的一个子公式施行,代替规则必须对整个公式同一自由变元的所有自由出现同时施行,即必须对整个公式施行;

    3. 改名或代替后公式等值.

    定义3

    若公式中不含自由出现的变元,则称该公式为闭式.

    定义4(项 t 对公式 p 中变元 x 是自由的)

    用项 t 去代替公式 p 中自由出现的个体变元 x 时,若在代换后的新公式里,t 的变元都是自由的,则说 tpx 是可自由代换的,简称 tpx 是可代换的,或简称 tpx 是自由的.

    p(t) 表示用项 t 去代换公式 p(x) 中所有自由出现的变元 x 所得的结果.

    2.3 谓词演算 K

    定义1(谓词演算 K

    谓词演算 K 是指带有如下规定的“公理”和“证明”的公式集 K(Y)

    “公理”:

    (K1) p(qp)

    (K2) (p(qr))((pq)(pr))

    (K3) (¬p¬q)(qp)

    (K4) x p(x)p(t),其中项 tp(x) 中的 x 是自由的;

    (K5) x(pq)(px q),其中 x 不在 p 中自由出现.

    其中,p,q,r,p(x) 都是任意的公式.

    “证明”:

    p 是某个公式,Γ 是某个公式集. pΓ 可证明,记作 Γp,是指存在着公式的有限序列 p1,,pn,,其中 pn=p,且对每个 k=1,,n

    a) pkΓ,或

    b) pk 为公理,或

    c) 存在 i,j<k,使 pj=pipk(此时说由 pi,pipk 使用 MP 规则得到 pk),或

    d) 存在 j<k,使 pk=x pj,此时说由 pj 使用“Gen”(generalisation,推广)规则得到 pkx 叫做 Gen 变元.

    定理1

    x1,,xn 是命题演算 L 的命题变元,p(x1,,xn)L(Xn),我们有

    Lp(x1,,xn)Kp(p1,,pn),

    其中 p1,,pnK(Y)p(p1,,pn) 是用 p1,,pn 分别代换 p(x1,,xn) 中的 x1,,xn 所得结果.

    定义2(命题演算型永真式)

    p(x1,,xn)L(Xn) 是命题演算 L 中的永真式,则对任意 p1,,pnK(Y)p(p1,,pn) 叫做 K 的命题演算型永真式,简称永真式.

    1. pp (同一律);

    2. ¬q(qp) (否定前件律);

    3. (¬pp)p (否定肯定律);

    4. (pq)((qr)(pr)) (HS,假设三段论);

    5. ¬¬pp (双重否定律).

    命题1

    Γ K  Γ .

    命题2(1 规则)

    设项 tp(x) 中的 x 自由,则有

    p(t)x p(x).

    定理2(演绎定理)

    1. Γpq,则 Γ{p}q

    2. Γ{p}q,且证明中所用 Gen 变元不在 p 中自由出现,则不增加新的 Gen 变元就可得 Γpq.

    推论1

    p 是闭式的时候,Γ{p}qΓpq.

    命题3

    x(pq)(x px q),除了 x 外不用其他 Gen 变元.

    定理3(反证律)

    Γ{¬p}q¬q,且所用 Gen 变元不在 p 中自由出现,则不增加新的 Gen 变元便可得 Γp.

    定理4(归谬律)

    Γ{p}q¬q,且所用 Gen 变元不在 p 中自由出现,则不增加新的 Gen 变元便可得 Γ¬p.

    命题4(2 规则)

    Γ{p}q,其证明中 Gen 变元不在 p 中自由出现,且 x 不在 q 中自由出现,那么有 Γ{x p}q,且除了 x 不增加其它 Gen 变元.

    命题5

    K 中任意公式 p,q,r,有

    1. pp(自反性);

    2. pqqp (对称性);

    3. pqqrpr (传递性).

    定义3(可证等性)

    pq 可证等价(简称等价),指 pq 成立.

    命题6

    ΓpqΓpq  Γqp.

    命题7

    1. x p(x)y p(y)

    2. x p(x)y p(y)

    其中 y 不在 p(x) 中自由出现.

    命题8

    1. ¬x px ¬p

    2. ¬x px ¬p.

    定理5(子公式的等价可替换性)

    设公式 q 是公式 p 的子公式:p=q. 用公式 q 替换 p 中的 q 所得结果记为 p=q,则有

    ΓqqΓpp.

    2.4 谓词演算的语义

    2.4.1 谓词的语言翻译

    G(x) 是关于 x 的一元谓词,D 是其个体域,任取 x0D,则 G(x0) 是一个命题.

    (x)G(x) 是这样一个命题:“对任意 xxDG(x) 都成立”,其真值规定如下:

    (x)G(x)={1, xD,  G(x)=1,0,.

    (x)G(x) 是这样一个命题:“存在一个 x0D,使得 G(x0) 成立”,其真值为:

    (x)G(x)={1, x0D, 使 G(x0)=1,0,.

    当个体域 D 为有限集合时,设 D={a1,a2,,an},则

    (x)G(x)=i=1nG(ai),(x)G(x)=i=1nG(ai).

    因此,对于一个谓词,如果其中每一个变量都在一个量词作用下,那它就不再是命题函数,而是一个命题了.

    2.4.2 谓词演算 K 的解释域与项解释

    定义1(K 的解释域)

    设非空集 M 具有以下性质:

    1. K 的每个个体常元 ci,都有 M 的元素 ci 与之对应:

      cici,ciM;
    2. K 的每个函数或运算符 fin,都有 M 上的 n 元运算符 fin 与之对应:

      finfin,fin  M  n ;
    3. K 的每个谓词 Rin,都有 M 上的 n 元关系 Rin 与之对应:

      RinRin,Rin  M  n .

    带有上述三个映射的非空集合 M 叫做 K 的解释域,通常也叫作解释或结构.

    定义2(项解释)

    对给定的解释域 M,项解释 φ 是指具有以下性质的映射 φ:TM

    1. φ(xi)=φ0(xi),φ(ci)=ci

      其中映射 φ0:XM 叫做个体变元的对象指派,φ0 给变元 xi 指派的个体对象是 φ0(xi)M

    2. φ(t1),,,φ(tn) 已有定义,则令

      φ(fin(t1,,tn))=fin(φ(t1),,φ(tn)).

    其中,2 称作项解释 φ 的“保运算性”.

    项解释 φ 由个体变元的指派 φ0 完全确定. φ0 可任意取,只要 φ0 取定,变元有了指派,每个项的解释则可由 1 和 2 唯一确定下来.

    定义3(项解释的变元变通)

    对给定的解释域 M,把所有的项解释组成的集合记作 ΦM={φ|φ:TM }. 设 x 是某个给定的个体变元,y 是任意的个体变元,且 φ,φΦM 满足条件:

    yxφ(y)=φ(y),

    则把 φ 叫做 φx 变通. φφ 互为对方的 x 变通.

    互为变通的 φφ 的差别仅在于对变元 x 的指派可能不同(也可能相同),而它们对其他变元的指派则全都相同.

    2.4.3 公式的赋值函数

    定义1(公式的赋值函数)

    M 是给定的解释域,pK 中任一公式. 由公式 p 按下面的方式归纳定义的函数 |p|:ΦmZ2 叫做公式 p 的赋值函数. 对任一项解释 φΦM,记 x 的指派为 x=φ(x),项 t 的解释为 t=φ(t),并

    1. p 为原子公式 Rin(t1,,tn) 时,令

      |p|(φ)={1, (t1,,tn)Rin,0, (t1,,tn)Rin;
    2. p¬qqr 时,令

      |¬q|(φ)=¬|q|(φ),|qr|(φ)=|q|(φ)|r|(φ);
    3. px q 时,令

      |x q|(φ)={1, φ  x  φ 使 |q|(φ)=1,0, φ  x  φ 使 |q|(φ)=0.

    命题1

    1. |pq|(φ)=|p|(φ)|q|(φ)

    2. |pq|(φ)=|p|(φ)|q|(φ)

    3. |pq|(φ)=|p|(φ)|q|(φ)

    4. |x q|(φ)=1 存在 φx 变通 φ 使 |q|(φ)=1.

    2.4.4 闭式的语义特征

    命题1

    MK 的解释域,φ,ψΦM.

    1. 若对项 t 中的任一变元 x 都有 φ(x)=ψ(x),则有 φ(t)=ψ(t)

    2. 若对公式 p 中任一自由出现的变元 x 都有 φ(x)=ψ(x),则 |p|(φ)=|p|(ψ).

    定义1(公式在解释域中恒真与恒假)

    公式 p 在解释域 M 中恒真,记作 |p|M=1,是指对任意 φΦM|p|(φ)=1

    公式 p 在解释域 M 中恒假,记作 |p|M=0,是指对任意 φΦM|p|(φ)=0.

    在解释域 M 中非恒假公式叫做在 M 中可满足公式.

    定理1

    对给定的解释域 M,任一闭式 pM 中恒真与恒假二者必居其一:或 |p|M=1,或 |p|M=0.

    2.5 谓词公式的判定

    2.5.1 一些特殊的公式

    定义1

    A 为公式,

    • A 在任何解释下均为真,则称 A 为永真式或有效公式;

    • A 在任何解释下均为假,则称 A 为矛盾式或永假式;

    • A 至少存在一个解释使 A 为真,则称 A 为可满足式.

    结论:

    1. 永真式与矛盾式互为否定;

    2. 永真式一定为可满足公式.

    判定问题: 谓词逻辑的判定问题, 指的是对任何一公式的有效性的判定, 若说谓词逻辑是可判定的, 就是要求给出一个可行的方法, 使得对任一公式都能判断是否是有效的. 所谓可行的方法, 乃是一个机械方法, 可一步一步做下去, 并在有穷步内实现判断. 一般来说, 像数学定理的证明是不可行的.

    1. 谓词逻辑是不可判定的. 还没有一个可行的算法,可用来判断任意一个公式是否是可满足的. 判定问题的困难在于个体域是个无穷集以及对谓词设定的任意性. 但我们并不排除谓词公式的子类是可判定的

    2. 只含有一元谓词的公式是可判定的;

    3. 如下公式:(x1)(x2)(xn)P(x1,x2,,xn)(x1)(x2)(xn)P(x1,x2,,xn).

      P 中无量词和其它自由变元时,也是可判定的;

    4. 个体域有穷时的谓词公式是可判定的.

    2.5.2 等值式

    定义1

    A,B 是谓词逻辑中任意两个公式,若 AB 是永真公式,则称 AB 是等价的或等值的,记作 AB,称为等价式或等值式.

    常用的等价式

    定义2

    A,B 是谓词逻辑中的任意两个公式,若 AB 为永真式,则称 A 永真蕴涵 B,记作 AB.

    常用的永真蕴涵式

    (1)(x)A(x)(x)A(x),(2)(x)A(x)(x)B(x)(x)(A(x)B(x)),(3)(x)(A(x)B(x))(x)A(x)(x)B(x),(4)(x)(A(x)B(x))(x)A(x)(x)B(x),(5)(x)(A(x)B(x))(x)A(x)(x)B(x),(6)(x)(y)G(x,y)(y)(x)G(x,y),(7)(x)(y)G(x,y)(y)(x)G(x,y),(8)(y)(x)G(x,y)(x)(y)G(x,y),(9)(y)(x)G(x,y)(x)(y)G(x,y),(10)(x)(y)G(x,y)(y)(x)G(x,y),(11)(y)(x)G(x,y)(x)(y)G(x,y).

    2.6 范式

    2.6.1 前束范式

    定义1

    A 为一个一阶逻辑公式,如果 A 中的一切量词都位于该公式的最前端,且这些量词的辖域都延伸到公式的末端,即 A 具有如下形式:Q1x1Q2x2QkxkB,其中 Qi(1ik)B 为不含量词的公式,则称 A 为前束范式.

    定理1(前束范式存在定理)

    一阶逻辑中的任何公式都存在与之等值的前束范式.

    (注:前束范式并不唯一. )

    image-20230617205136789

    2.6.2 SKolem 标准形

    定义2

    设公式 是一个前束范式,如消去 中所有的存在量词和全称量词,所得到的公式称为 SKolem 标准形.

    定理2

    任意一个公式 都有相应的 SKolem 标准形存在,但此 SKolem 标准形不一定与原公式等值.

    image-20230617205555204

    image-20230617205603265

    2.7 语义推论与有效式

    定义1(模型)

    MK 的一个解释域,M 是公式集 Γ 的模型,指 Γ 的每个公式都在 M 中恒真:rΓ|r|M=1. Γ= 时任何解释域都是 Γ 的模型.

    定义2(语义推论)

    公式 p 是公式集 Γ 的语义推论,记作 Γp,指 pΓ 的所有模型中都恒真,即:在使 Γ 的每个成员都恒真的解释域中,p 也恒真;或者说,Γ 的任何模型也都是 Γ{p} 的模型.

    定义3(有效式与可满足公式)

    p 时,p 叫做 K 的有效式,记作 p. 若 ¬p 不是有效式,则 p 叫做 K 的可满足公式.

    命题1

    K 中(命题演算型)永真式都是有效式.

    推论1

    (K1)、(K2)、(K3) 三种模式的公理都是有效式.

    命题2

    Γp  ΓpqΓq.

    命题3

    ΓpΓx p.

    2.8 谓词演算的语义推论(扩展)

    2.8.1 推理规则

    我们知道在推理理论中,最重要的是推理规则,我们首先对谓词逻辑中的推理规则作一 个小结: (我们还是采用构造证明法)

    2.8.2 推理规则的应用

    一般情况下,总是假定相同的个体域(即全总个体域)下进行的.

    1. 推理过程中,可以直接引用:前提引入、结论引入、置换、 CP 等规则以及谓词逻辑中的等价式和永真蕴涵式导出的规则;

    2. 可以引用 UI、 EI 规则消去量词,此时量词必须位于整个公式的最前端,且其辖域延伸到公式的末端;

    3. 可以引用 UG、 EG 规则加入量词;

    4. 在推理过程中,如既要使用 UI 规则,又要使用 EI 规则消去量词,而且选用的个体是同一个符号,则必须先使用规则 EI,再使用规则 UI;

    5. 如果一个变量是用规则 EI 消去量词,对该变量在添加量词时,则只能使用规则 EG,而不能使用规则 UG,如使用规则 UI 消去量词,对该变量在添加量词时,则可使用规则 EG 和 UG.

    2.9 谓词演算 K 的可靠性和完全性

    可靠性

    引理1

    对给定的解释域,设 φ 是项解释 φx 变通,且满足 φ(x)=φ(t)t 是某个项.

    1. u(x) 是项,则 φ(u(x))=φ(u(t))

    2. t 对公式 p(x) 中的 x 自由,则 |p(x)|(φ)=|p(t)|(φ).

    引理2

    K 的公理都是有效式.

    定理1(K 的可靠性)

    ΓpΓp.

    推论1(K 的无矛盾性)

    K 是无矛盾的,即:对任何公式 pp¬p 不同时成立.

    推论2

    Γ Γ .

    完全性

    定理1

    无矛盾公式集一定有可数集模型.

    定理2(K 的完全性)

    ΓpΓp.

    关于谓词演算 K 的 Gödel 完备性定理:

    ΓpΓp.

    这个定理指出了 K 的语法和语义的一致性.

    2.10 谓词逻辑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应用

    2.10.1 谓词逻辑与数据库语言

    image-20230617213626609

    image-20230617213632657

    2.10.2 谓词逻辑与逻辑程序设计语言

    image-20230617213710546

    image-20230617213719998

    image-20230617213727426

    image-20230617213736138

    image-20230617213745012

    image-20230617213754727

    image-20230617213805424

    image-20230617213812180

    image-20230617213824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