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德

2022.11


关于背德的工作机理的讨论在群里已有进行。现对主要内容作摘录如下:

--

我觉得背德的感受过程基本上是:读者在一个受道德规范约束的环境下,突然看到别人发了破坏这些道德的作品,意识到到“啊别人也讨厌道德”。

从这种意义上讲,背德本质上也可以看做一种共鸣。背德的快感主要来自于共鸣和解脱感。如果作品被群体所认可,则以后者为主;如果作品被社群讨伐,则以前者为主。

我相信这个原理是因为:它指出要有背德亮点,必须要先有一个道德约束的、人(或自知或不自知)受压抑的评价环境。而这与我的经验是相符的:一个没有道德约束的语境(比如黄漫黄油,比如尬聊组群)下,即使有黄 色暴 力内容,我也感受不到亮点。肉番出现床戏,观众不会有特别的感受;《让子弹飞》出现摸胸的镜头,观众会会心一笑想“不愧是你,姜文”。前者的暴露程度明显更高,但体验表明后者的亮点感更强。

它同时还解释了狱吧的笑话为什么(我觉得)不好。因为这个环境的定位就是“没有道德约束”。更何况到后面“看到地狱笑话要觉得好笑”变成了新的约束。

--

一个我认为很恰切的比喻:背德的本质和“可皇帝就是没有穿衣服呀”是一样的。它是作者与读者合力向自己不满的“规范”发起的攻击。

再往下细究我觉得还有不同的机理,比如可能有的人是喜欢“和别人一起”这个成分、有的人是享受忍耐许久后的攻击、有的人是初次发现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抗拒感(这种场景下的亮点甚至一定程度上是洞见——“我从来没有表露出来过,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别人居然能知道我的反感”),等等。

--

以及647的总结(我认为基本恰切):

我想我们都认同背德是【解放天性】;不同之处是你更在意【解放】的快感,而我更在意【天性】本身。


现在我的观感告诉我,动漫中的暴露画面 这类的“背德”要素带来的亮点感其实更接近仿真。它带来的是生理性的快感:你无法解释它有什么意义或价值,但是它只要出现就是会对你产生积极的刺激。这种体验和打斗场景、带感的主题曲带来的体验在感受上是一样的,本质上都是糖精。


当然,这里仿真的含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本来的含义,甚至超过了现行的解释——技法。所以我更倾向于将它称为“快感”或“刺激”。


背德的机理还能被解释为更多其它的亮点吗?

我目前能想出的有:

仿真——生理性的快感(主要见于性内容)

共鸣——在别处也有别人和我一样讨厌这些约束(主要见于发表在公共讨论区的作品的言论)

洞见——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作品却能和我的反感发生共鸣

以及一些不是亮点,但也可以划分出的机理:

叛逆——我的攻击会让卫道者不爽、让逐流者为难(或许这更适合被称为真正的“背德”)

解放——我久收其约束,连意识上的反感都不得表露,终于得以解脱

--

后两种机理的解释显然本质不同:后者是一个瞬间性的变化(随着时间流逝衰弱),而前者完全可以是一种状态。


2022.12


偏个题,现在关注到楼上引入的“刺激”亮点 。我关心的问题是,引发这种亮点的机理是什么?

为了保证良好的一致性,我们已经将 背德 的范围限定在“解放被限制的天性”上。而网络爽文、等内容不被道德所抨击,却也能引发“刺激”,故而“刺激”不应算作一种背德。

上文将这种亮点归入“仿真”的范畴,但我们知道仿真的本质是作品技法高超——无论用这种技法所进行的描绘是拟合现实还是偏离真实的,比如意在荒谬的文笔。而我们也能看到,文笔平庸的爽文同样能激发某些读者的“刺激”,这说明技法高超同样不是“刺激”的必要条件,即“刺激”不一定是仿真。


《与特定亮点挂钩的作品类型》里分析为什么主观逻辑性缺失会使人看不下去一部作品时,给出了这样的观点:读者感受到“刺激”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将自己代入作品的角色,由此才会幻想主角所经历的事情发生在了自己身上,从而获得无端的生理性快感;而主观逻辑性缺失(比如主角的行事方式与读者不符)会使得读者无法代入角色,作品也就没有亮点。

目前看来这段分析基本回答了“刺激”亮点的本质。首先“刺激”生效的表现是读者获得生理性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又不是他在现实生活取得收获所带来的。尽管还无法确定,但读者阅读爽文类作品时的“幻想”无疑能够产生这种快感,从而很可能是“刺激”的始作俑者。

(关于“亮点生效了的表现”:比如殊化的表现是优越感,谜题和转折的表现是叹服作者的巧思,背德的表现是畅快,元性的表现是……就是像你第一次读到一部元作品的感受那样。)